歷史探源

明清時代鬼節 熱鬧如萬聖節

【大紀元10月23日訊】(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3日電)有些人面對清明節或是中元節,也許會有「毛毛」的感覺,籠罩著詭異氣氛;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陳熙遠今天卻說,明清時代的鬼節,其實也跟現在西方萬聖節一樣,熱鬧狂歡。

中研院舉行院區開放日,近萬名民眾參加活動,其中人文社會科學講座「歷史搞什麼鬼?」座無虛席,演講有3子題「蓬萊仙島的孤魂野鬼」、「跟著城隍來祭鬼」和「追緝吸血鬼」。

主講者之一的陳熙遠說,明清時代的鬼節,其實像萬聖節一樣熱鬧。陳熙遠說,明清時代的中國,每個城市都有城隍廟,縣官在3個鬼節─清明節、中元節和10月1日的寒衣節,都會到北方城外郊區的厲壇祭祀;城隍出巡則是穿過城市中的大街小巷,所到之處是一連串喧鬧的遊行展演,往往也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陳熙遠表示,縣官領軍護送城隍到郊區的厲壇賑濟孤魂野鬼,具有官方信仰性質,民間也利用機會舉辦迎神賽會,有人扮成膾子手或孤魂野鬼,許多婦女也穿戴紙枷鎖或褐色囚衣,夾雜在遊行隊伍,祈求獲神祇赦免疾病或不幸。1年3次的鬼節,宛如嘉年華會。

陳熙遠表示,民國建立以後,由於廢除帝制迷信、反宗教運動的推波助瀾,封建帝制年代的官方信仰逐漸式微。儘管官方已不再為此類活動背書,部分地區城隍爺中元出巡,主要由民間舉辦,傳統的官方仗陣、令牌卻保留下來,讓旁觀的民眾似乎又回到歷史場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