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人物

製笛師傅張志名不悔的身影

沒想到這世上還有這樣倒貼式做生意的人,他就是素有「陶笛外科醫生」的張志名。在淡水碼頭附近與張志名道別,看著他漸漸遠去,我不禁暗嘆。

傾囊相授 數十年心得一次報告完畢

今年1月,未曾謀面的張志名將我訂購的四把陶笛郵寄給我。在家自學一個月後,我前往他的工作室拜訪他,主要是想請他看看我吹奏的方法正確與否。

早上9點半一踏入張志名的工作室,他馬上檢測笛子本身的音色與音準,並仔細觀察我的運舌、運氣、吹口的含笛位置等,將必須改正處一一指出。在我吹完一首曲子時,他就會談談對此曲的詮釋、音符間氣量與握笛角度的轉換,以及舌頭位置如何改變了音樂表現。我看他比手畫腳地說明音樂線條該如何流動,頗有藝術指導的架式。彷彿想把這十幾年來的心得,通通一次向我「報告」完畢似地欲罷不能。

他熱忱忘我地分享至將近中午1點,在我催促下才一塊兒進餐。吃完飯回來,一進門他連椅子都沒有坐下,就開始調整笛子。走到好像手術檯的工作桌前,他拿起其中一支修刀繼續解釋:「功能愈強的陶笛,音色愈不容易完美,反而功能單純些,音色純度愈佳。能感動我的音色,就是最佳音色。它跟人、跟物一樣,沒有無用之人,也沒有無用之物,只是沒有擺對地方。」

看見他一頭栽在工作裡的模樣,想像當年愛迪生發明電燈實驗時的那種傻勁,大概就是如此。

以一位入門者而言,老實說,我沒想到陶笛可以「玩」得這麼認真。在台灣,陶笛在不少人眼中只是小朋友的玩具。這大概是為甚麼張志名的產品包裝盒上要印著醒目的八個字「我是樂器,不是玩具」的原因。

最有良心的賣家 持續不懈進步

「以前踏入專業製笛不久,有些高價位的笛子,客人可以把笛子帶回家試吹三個月,不適合再拿來換,不買也沒關係。」我手上此刻也拿了他一把五千塊的5G新笛,還沒付錢,他要我帶回去練肺活量的。而在現在這個社會,要搞失蹤太容易了,行動電話、email改一下或根本不回應,就可以讓舊識覺得你已從人間蒸發。

「你不怕客人捲笛而逃嗎?」

「不會ㄝ。因為我不相信人那麼壞,難道一個人的價值就只值那幾千塊而已嗎?為那一點錢就出賣自己嗎?」

「記得曾經賣出五把單價一萬的笛子。等到下一批笛子出廠時,覺得上次那批笛子只值五千塊。我愈想愈不安,覺得很對不起那些跟我買的人。於是我一個一個打電話給他們,跟他們說有一批音色更好的笛子,想要的話可以拿來換,不加價。」

世風日下,黑心商品多得讓消費者在購買時無不戒慎恐懼。我認為如果有「最有良心的賣家」這種獎項,張志名肯定是其中一位得獎者。

其實在台灣的手工笛師傅生存大不易,雖然張志名在台灣的製笛界已占有一席之地,但回首自己年輕的歲月,他心中不少感懷。

「往往回顧自己前一階段的作品,都會被自己嚇著,很難接受自己怎麼會做出這樣的笛子。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沉澱、釐清,才得以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之後我再也不敢輕易地批評任何一個產品,因為那都是生產者在當時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了。」

「以前不懂事,聽見別人稱讚我,覺得很開心。現在有一點懂事,覺得很慚愧,因為我發現看不到頂端。以往認定是登峰造極的產品,現在已不是,而且不知道高處在哪兒。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懈地觀察思考、思考觀察。」

揮別時,我想到今天發生的一切──他懇切的神情與言語、他工作室窗前的那片翠綠與鳥鳴,以及他飄蕩在林間的笛聲──看來先前的苦如今已都變成了甘。而那對於陶笛奉獻一生的不悔身影亦將永遠刻印在我心中。@

--轉載自《看》2010年第 100期 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1/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