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紀實文學

末代貴族浮沉録(10)

第二章、人奶——原罪 (3~5)

搬家以後把所有的書陳列在一間樓上的屋子裏。那就算是我的「首間」書房吧!娘是我的啟蒙師。《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唐詩三百首》……都是在這裏教讀、背誦的……

《曾氏族譜》也是這時候流覽過的。也是娘經意的「傳統教育」重要內容吧。記得娘把保存得很好用紅綢包裹好的《曾氏族譜》認真的給我瀏覽。很莊重的一一解說:每一冊的封面上都有一幅曾文正公曾國藩的畫像。族譜上記載是――曾氏第七十代孫曾國藩……曾祖父是第七十四代孫,清朝正三品。娘還特別組織了我去現場參觀訪問曾祖父遺留的府第――欽賜大夫第。這也是娘經意的「傳統教育」之一吧。

張獻忠剿四川之後,湖廣填四川,曾祖父來到四川富順縣黃鎮鋪(現屬自貢市沿灘區的黃石鎮),廣置田地,大興土木,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欽敕大夫弟」。一九四六年的暑假期間,我十五歲了。娘說你應該去瞻仰一下你「太公」(曾祖父)留下來的遺跡。那座府第比雙牌坊(是自貢市的李氏貴族兄弟倆的兩座「欽敕大夫第」。門前有石獅子和高大的牌坊。老百姓稱之為上牌坊和下牌坊)加起來還要龐大還要輝煌。在清朝四品官以上才能稱之為「士大夫」。視之為貴族。(大概相當於中央部級――四級以上的幹部),正三品那是高官,當然被視之為貴族了。

我隨十三叔曾有光――黃埔軍校第十五期畢業生,抗日戰爭勝利後,十三叔是國軍的一個營長,休整期間,因為爭執便帶一個連的兵去砸了當地的警察局,被送交軍事法庭。六伯曾魯當時已經是國民黨的知名將軍,六伯把十三叔「弄」了出來,送回到了故鄉自貢市。一時無所事事。娘便叫十三叔(記得當時還單身)帶著我、弟曾倫一、同學黃棟樑,一起結伴走了幾十里的山路,帶著對於老祖宗的崇敬心情專門去憑弔一番,而且小住過一些時日。

在那層巒疊嶂青山綠水的環繞之間,一迭迭巍峨殿堂式的建造。三重堂依山層迭,極為壯觀。高大石柱之間拱形大門上斑駁的朱紅色漆記錄著那些遠逝的悠悠歲月。兩個巨大的石獅子還依然忠誠的守護著這永遠開啟著的大門。進得大門是一片有千平方米大小的石壩子,平坦的石板上面早已經堆累了一層層的苔癬,叢叢衰草裝點著淒涼寂寞的庭院。庭院後方是高高大大的一座吊腳樓。樓上是寬大的戲臺,「出將」、「入相」戲臺的左右兩廊、雕樑畫棟向前延伸成口字形的吊腳樓臺高踞在石壩子的四圍。在這吊腳樓臺的外面則是高大的圍牆,灰色圍牆一致向著兩圍向著山上延伸把這座龐大的高牆深院的府宅包圍了起來。越過戲臺得上一個臺階,那是中堂。祖宗的牌位供奉在正中的大堂屋裏。兩側各有十來間書房,帳房,客房之類是供管理,接待,應酬之類用途的處所。最後面一重占地面積最大。那是一個一個的小四合院,一個個小小的天井夾雜著一處處小小的花園,參差錯落的庭台樓閣掩映在蒼松滴翠,鍾靈毓秀的山巒之間。巍峨殿堂背靠大山,群山間森林茂密,殿堂前方面臨一大片良田,四外環繞著一條小溪潺潺而逝,給這一大片良田帶來水利之便,在這條清澈見底的碧藍籃的小溪裏。群群魚兒在悠悠水草間追逐嬉游,同學黃棟樑在這碧藍藍的小溪裏教會了我游泳。雖然人去樓空,當年興旺景象,依稀尚存……

幾家佃戶只住了宏大殿堂的小小一隅,大多房屋至少有一百多間都閒置在那裏,已經多年無人居住。也無人過問,冷森森的高牆巨柱木鈍鈍的畫棟雕樑使這座古老的城堡死氣沉沉,實則已經成為了狐窟兔穴……觸景生情,難免感慨唏噓!這是曾祖父給我留下的輝煌和滄桑的模糊印跡。

──我也是上了族譜的,是曾氏第七十八代孫。

人格檔案:

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文化從母親的啟蒙中潛移默化涵養著我的人性,塑造著我的人格,恢弘的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傳承涵養了我的童年,使得我的心靈與五千年的民族靈魂相涵接,使得我的性靈與五千年的人性陶冶相融匯,這種道德、情操、品格的如雨露般的沁潤,像土地涵養幼苗的成長。使得我永世勿忘。終身受用無窮!這就是我所說的:我們這一代人「是喝人奶長成人的。人奶撫育我們人性、道德、善良、博愛、正義、抗爭諸多美德……」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幸福!我們這一代人得天獨厚的賜予!使得我們這一代人成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文化傳統的紐帶!老而不死的這些人堅持著這種傳承!雖九死其未悔!是人性復甦,人格恢弘的希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