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貪得無厭

【釋義】厭:滿足。比喻貪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近義;反義】慾壑難填 得寸進尺;知足常樂 一塵不染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春秋末期,晉國的上卿知伯,是個野心勃勃的人,他總是處心積慮的想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侵佔了韓康和魏桓的土地後,他又派人去要趙襄子割讓蔡和皋狼這兩個地方。可是,趙襄卻不答應,說:「土地是先人的產業,我不能隨便送人!」知伯得知趙襄不肯割讓土地,十分生氣,便約韓康和魏桓一同去討伐趙襄子。

趙襄子知道自己寡不敵眾,便採納了謀士張孟談的計策,遷到晉陽城中堅守。並且派張孟談去遊說韓康和魏桓子。說動他們反對知伯。

韓康和魏桓本來就對知伯不滿,知道知伯貪得無厭,滅了趙襄子對他們沒甚麼好處,便答應和趙襄一起聯合起來,滅掉知伯,然後平分知伯的土地。

於是,三家約定由趙襄子乘夜出兵襲擊,韓康和魏桓作內應。結果,三家聯合,終於擊敗了知伯,並將他殺死。就這樣,貪得無厭的知伯,落得了一個可悲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