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國政經飄搖 李嘉誠撤資 台卻拚服貿西進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3年11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吳旻洲台北報導)在中共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前,亞洲首富李嘉誠卻頻頻拋售在中國大陸的資產,包含超市、房地產,目前又第三度拋售A股;專家認為,李已看到中共經濟將全面崩潰,他的動向可視為準備大撤資的動作,這些與中共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資本家,已經看到了中國這個大船即將沉沒,經濟全面崩潰,展示了對中共前途的極度不信任。

兩岸近幾年來交流密切,馬英九政府更鼓勵台商西進中國大陸,不過許多經濟專家則呼籲,中國經濟表面雖亮麗增長,但所有數字皆是虛假,看到台灣經濟不得依賴中國,卻又如此不了解中國。熟稔中國經濟的學者10日舉行「透視中國經濟真相座談會」,揭露出中國經濟真相,他們說:「實際上早已風雨飄搖。」

這次座談主要探討中國經濟投資、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中國經濟與糧食安全、台灣人民如何面對兩岸變化等,讓大眾了解中國經濟表裡虛實的情況。

對於李嘉誠撤資事件,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認為,李嘉誠與中共關係如此密切,相信應該知道許多不為人知的秘辛,例如中國經濟即將崩壞,因而分批拋售資產抽出資金,時機不對時即能全身而退。

不過他也質疑,李嘉誠處理資產過程也可能幫助中共權貴洗錢,尤其在三中全會前,中共為挽救即將崩潰的經濟,可說已是無所不用其極,借用香港商人方法,將中國境內資金大量轉移出去,是其中一種方式。等到中國經濟全面垮台後,中國權貴與資本家不受任何影響,最慘的將是中國老百姓。

在這波拋售時間點裡,有個奇怪現象。謝田指出,在李嘉誠之後,又有另一家房地產大亨王石跟進拋售價值人民幣30餘億的資產,李、王兩人近期相當約有100億人民幣的房地產被拋售,但卻沒有掀起房地產市場的大波動,完全不是一個正常市場所應展現的現象。

按照道理來說,當市場面臨這麼大筆拋售的壓力,地價、房價應會大幅下跌,但在大量拋盤時,卻不知誰在接盤;這裡面恐有許多幕後交易在操盤,具有一定陰謀。謝田認為,在三中全會前,看到香港首富李嘉誠拋售資產、中石化重金回購股票等現象,凸顯這些都是政治動作,因為中國的政治與經濟早已無法分開。

針對目前台灣政府極欲與中共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他說,中共從來不做任何賠本買賣,初期可能會做些讓步,讓台灣認為服貿對台有很多好處,但事實上潛藏陰謀,台灣後頭會有很大的危險。

馬政府覺得服貿協議是一塊大餅,能為台灣經濟注入活水。謝田認為,如果大家了解到中國經濟的壯大模式,是來自中共權貴利用政治權力掏控中國人民財富、掠奪土地資源,那與中共談任何合作,他說:「是道義上的缺失,也很危險。」

不論是服貿協議,或是任何合作協議,皆是一步步拴住台灣的中共統戰策略,以及拖垮、兼併自由民主台灣的手段。他呼籲,台灣政府若沒有意識到中共的險惡用心,很容易被中共所釋出的善意迷住雙眼。

至於可否投資中國?謝田認為,美國股市對內線交易管制最嚴格,但中國的股市卻沒有法律制度可言,因為中共鞏固政權高於一切,所以不能懲罰權貴的內線交易,大陸股市早已淪為替中共賺錢的機器。

謝田認為,其實中共不怕、也不在乎經濟崩潰,因為中共高層已把財產都移轉到國外了,目前美國、瑞士也都已掌握資料,而中共真正怕的是政權、共產體制崩潰。

謝田認為,中國經濟崩潰反倒是件好事,他以中國現今房地產泡沫化為例,中國房子沒人買,卻還能維持高房價,是因為背後有權貴在用國家銀行支持著,為的是繼續掠奪中國人民的血汗錢,因此經濟崩潰後資產從新洗牌,對中國人民反倒是好事。◇

李嘉誠小檔案

香港企業家。12歲前生長於廣東潮州。12歲移民香港成為香港人,其創立的企業長江集團已成為香港最大的企業,現在擔任集團董事局主席,經營範圍包括房地產、能源業、網路業、電訊業以及傳媒業。

李嘉誠是現在香港、大中華地區首富,綽號「李超人」。據2012年3月《富比士》雜誌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誠的淨資產總值高達255億美元,排名第九。

據2013年3月《富比士》雜誌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誠的淨資產總值高達310億美元,約2,401億港元,排名第八。

李嘉誠售樓售股事件簿

資產 百佳超級市場 西城都薈廣場 東方匯經中心 香港電燈
時間 2013/7月 2013/8月 2013/8月 2013/9月
地點 香港、澳門、廣東 廣州荔灣區 上海陸家嘴 香港
價格(港元) 約300億 30.3億 約60億 約400億
市場影響力 香港第二大超市 荔灣最高級商辦大樓 近上海自貿區的A級辦公大樓 香港2家電力供應商之一

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媒體報導

大紀元記者陳懷天/整理


相關報導:
學者︰攫取人民財富-中共權貴錢囊飽滿

中國處境 台學者:經濟社會皆崩潰

專家:所得分配不公-中國社會面臨崩潰

(責任編輯:敏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