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術

宋明:淺論商道

【大紀元2013年03月01日訊】論商道,說成功,這裡說的成功是指世俗意義上的功成名就。從普遍意義上講,成功需要滿足很多要素,那麼如果知曉了成功的要素,就必然能夠成功嗎?答案顯然是不一定的。有很多人盡其一生也不能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成功除了必須的要素之外,還要「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才有最終成功的可能。是他們都不能知道成功的要素嗎?當然不是。實踐中有人卻能從書籍中獲得真知,啟發智慧,找到方向,並以此為基礎付諸行動最後取得成功。如創辦軟銀集團之孫正義,他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成為亞洲首富,其傳奇經歷中就特別提到了年輕時曾經兩年內讀書破四千本的故事,而《孫子兵法》的思想更是貫穿其企業經營管理的始終。

書籍中的確包含了前人成功失敗的經驗教訓,也不乏真知灼見,能給後來人以正反兩方面的啟迪,書籍也一直是人們獲取知識、傳承文明的最主要方式。特別是到了現代,因為人類思想的複雜與出版業的發達,各種各樣反映不同思潮、不同學說、不同觀念的書籍也是應時而生,其複雜程度也到了空前的地步。那麼在這數以億計的書籍中,哪些能給予我們真正商道的啟示呢?還是不管是不是歪門邪道,只要有現實意義上的所謂結果,就是成功?不必討論,當然前者才是所有有志於商道的人們所該真正踐行的道路。

道源頭

在中國古代,有過被後來學術界稱為「百家爭鳴」的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學說各放異彩,當時把不同的思想學說稱為「家」,也稱為「道」。老子也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開宗明義的表明了,他講的道和一般的道不一樣,他說的意思也和人們通常理解上的不同。

如果說「飲食男女」是人類的一種生存生活方式的話,那麼人類從事貿易交換的商業活動也是繁榮人類生活的另一種生存生活的方式。如同儒家的道理更多的規範了做人的標準一樣,商道也必然有其規範人的商業貿易行為所應該遵循的道理。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它所規範的道中,除了普遍意義上的儒者、君子、賢人、仁人的標準外,還有更高境界對聖人的追求。由修身開始,推己及人,逐步達到君子所謂三立,「立德、立言、立功」,進而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抱負。然而事功、內聖外王並不是儒家的終極目標,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表現的就是一種聖人的狀態,對個人境界的昇華,始終是儒家一以貫之的追求,而在這條道路上兼有的事功,「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儒家選擇的一種表現方式,其實就是個人修養在不同境界中所展現出來的實證而已,只不過針對於人來講,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做人的標準,同時還兼有教化世人的作用。

那麼商道要稱其為道,是不是也有其指導人通過商業貿易這種活動形式在獲得個人道德昇華的同時創造商業繁榮的道理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中國歷史上皆視商道為小道,而對於商道的闡述,也沒有像儒家學說那樣大行於世,但我們畢竟可以從現存的歷史記錄中發現關於商道的真知灼見,進而啟迪我們的智慧。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之所以稱其為商道,所重的是道,是能指導人通過商業貿易活動這種形式個人道德昇華的道理,而不是從事商業活動具體的術法和工具,更不是歪門邪道。

話根本

說到商人,不能不提到陶硃公,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商人之一,他的傳奇經歷至今無人可以複製。陶硃公,本名范蠡,春秋時楚國人,入朝堂則為越上將軍,有輔佐越王勾踐復國滅國之功;出江湖則為當世大賈,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富可敵國。

史載范蠡有位老師叫計然,越國只用了計然七策之中的五策,十年時間,就一躍而為「春秋五霸」之一。范蠡用之於家,十九年中,就三次致千金之富,拿現在的話打個比方,就好比先後成功創辦了三個全球五百強企業。有意思的是,據說計然是老子的弟子,博學多才,無所不通,尤長計算。關於計然是否是老子弟子這一說,史書中沒有留下更多的證據,不過范蠡的功成身退、善始善終倒的確是印證了道家的思想。

計然之策用現在的話來講,可以說是對當時社會經濟領域商業運行規律的科學總結,其中不乏與現代社會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互為佐證的地方。我們這裡不去探討計然之策具體的內容是甚麼,因為那只是術法層面的東西,而非道的內涵。那麼到底甚麼是商道的根本呢?范蠡的故事或許能夠給我們提供一個方向,那就是問道於老子。

《道德經》五千言,並未見專門針對經商的論述,但卻不乏論述治國、為王之道,也談到了聖人這種境界,儒家學說中也有聖人一說,那道家的聖人和儒家的聖人有何區別呢?在道家典籍《黃帝內經》中,則不僅描述了賢人、聖人具體是甚麼表現,聖人之上還有對至人、真人的描述。說真人能「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這已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神仙」認識的概念了。道家把得道之人稱為真人,而通過修煉可以修成真人,從而看到「道」的表現。道是甚麼呢?用今天的話粗淺理解,就是宇宙更本質的規律,這其中也自然包括商道最為本質的東西。而這種規律,對普通人來講是無法通過任何常人中的手段瞭解到的,除非修煉。

商業貿易的本質是交換,換句話說叫買賣,叫得失。賣家通過一系列商業行為的付出,賣出商品,得到名利。買家通過付出金錢,得到商品,得到滿足。我們大家都知道多勞多得的道理,為甚麼多勞能多得呢?他付出了嘛,付出了更多的包含資本、技術、人力等等的東西,當然有資格得到更多。然而不是說絕對的付出多少就一定會對等的在物質上得到多少,為甚麼呢?是因為有些交換不在人這個看得見的現實中體現。「在這個宇宙中有個理,叫不失者不得,得就得失,你不失,要強制你失。誰起這個作用?就是宇宙這個特性起這個作用,所以你光想得不行。」【1】舉個例子,比如有一個人打了另一個人一拳,他們之間的得失關係是甚麼樣的呢?站在修煉者的角度看,那和普通人的認識是截然不同的。打人的人是屬於得到的一方,他得到了高興,那麼他就得失,從他自身空間場會飛走一塊白色的物質,叫作德,「德是一種白色物質,它可不是像我們過去所認為的是人精神的東西,人在意識形態中的東西,它完全是一種物質存在」【2】,而被打的人是屬於失去的一方,他受到了傷害,那麼他就會得到補償,那塊德就落到了他的身上。而打人的人不僅失去了德,同時還會得到業力,業力是甚麼呢?那是做壞事欺負了人,得到的這種黑色的業力。那麼這個德有甚麼用處呢?它可是個很關鍵的東西。「在宗教中講,有了這個德,今生不得來世得。他得甚麼?他德大,可能會做個大官,發大財,要甚麼有甚麼,就是用這個德交換來的。」【3】,如果這句話是真的,我們大概就能明白,民間俗話「缺德」、「失德」,以及諸如「珍器重寶,有德者居之」,古時皇帝在罪己反省的時候說自己「德薄才鮮」的更本質的內涵是甚麼了。德和業力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業力多的人,因為有還業的因素在,表現在現實中,就是會遇到各種苦難,幹點甚麼事就更不容易,而在吃苦行善中可以將這個業力逐漸轉化為德。

那麼對於一個人來講,有德才可能有財,這才是根本。說可能有財,是因為德不是只能換來財富,站在修煉的角度上講,財富也不是值得看重的東西。現代商業組織當然把盈利作為其首要目標,那麼能否實現這個目標,這個投資者,這個經營團隊有沒有德那就是能否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富不是壞事,「富好行其德」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褒揚的行為。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范蠡「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的行為,大概也就明白他為甚麼能「千金散盡還復來」了。范蠡功成身退而不居,是以有大德;散財而聚德,積大德故能有大富。

那麼德對於經商這麼重要,它又從何而來呢?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祖上積下來的,說一個人能發達是祖上積德,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德怎麼能夠傳承呢?宗教中有句話叫,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宗教中講的這個業包含做好事、做善事、承受了痛苦得來的德,也包括做壞事、行惡所得到的惡業。所以祖上不僅可以積德蔭澤後代,做壞事造業同樣也會累及子孫。另一個來源是自己在輪迴轉生中積攢的德與業力,還包括今生今世能夠吃苦行善從而積德。吃苦行善,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生都持之以恆。而不明因果之理,自我約束也就很難做到。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因為道德標準的敗壞,人就更不信甚麼吃苦行善積德了,在當今的中國,「德多少錢一斤」的論調甚囂塵上就是對這個社會整體道德水平敗壞的真實寫照。

祖上的事我們不能選擇,自己吃苦行善卻是可以去做的。吃苦行善能夠積德,那麼怎麼樣才能持之以恆的做到呢?讓我們先看看猶太人的故事。猶太人無疑是這個世界上最會經商的民族,世傳有財富在猶太人的口袋裡之說,有人總結了猶太人經商致富的所謂十條金律,但他可能忽略了一點,猶太人這個民族獨特的歷史命運。猶太人曾經是上帝耶和華所眷顧的民族,有過自己的輝煌,但在兩千多年前他們背離了他們的主將耶穌釘在了十字架上,這是他們民族悲劇產生的根源,兩千多年來,他們沒有了自己的國家,丟失了自己的家園,「在萬國中被拋來拋去」,直到近代才得以復國,而他們的復國,也是他們堅信《聖經》上所說的,神還會回來,會對人進行最後的審判,而猶太人復國是其標誌之一。猶太人對神正信的失去,是他們民族悲劇的開始,也是因為他們重新對神的正信,使其能夠積聚巨大財富並得以最終復國。因為對神的正信,所以才會用神告訴的準則來做人做事,因為更多的猶太人不斷的做的越來越好,提升的是整體的民族道德水平,而其中一種表現就是有教養,在商業活動中遵循良好的道德。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用神的教導在約束其商業行為,也是因為道德的提升,神才給其富有繁榮。

對神的正信是個人道德能持之以恆提高的源頭,那麼整體道德的昇華才是民族國家得以興盛的根源。可這在當今的中國,已經遺失了將近一個世紀。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本就是神傳文化,而關於神傳文化的記載在歷史中也是多如繁星。古時人們敬天知命、慎終追遠,敬神敬德、樂善好道,相信因果輪迴、善惡有報,更有著普遍久遠的修煉文化。也正是因為當時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維持在一個相對高的程度,所以才能在歷史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文明高峰。到了近代,特別是中共竊國以來,大力推行其無神論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割裂也是災難性的。現代的中國人在傳承斷絕與中共的欺騙與灌輸中漸漸不知道甚麼是正信,到了今天再去廟裡,也不是去敬佛敬神了,而是普遍的帶著強烈的執著心求這求那,也更不知道何謂修煉了,那麼吃苦行善,對沒有正信的人來說,做起來就更難了。特別是六四事件宣告了中共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全面失敗,為維持其專制政權而全面轉向了向錢看,更是在沒有道德心法的約束下,全面衝破了做人的底線。

當今的中國,並不是一個正常的施行市場經濟的國家。真正的市場經濟,體現的是小政府,大市場的機制,是因為經濟活動自有其所遵循的科學客觀規律,也即商道。而經濟學家們提出的所謂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是不是就是說的這個道德呢?小到一個商業組織,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更大區域的經濟實體,其在行為活動中所表現的道德性才是商業成功經濟繁榮的根源。一個人買賣的大小看個人道德,一個商業組織的貿易成功看團隊道德水平,一個更大的經濟實體的繁榮興盛,看的是整體區域的道德水平。說繫於個人的商業活動,那可能就是成也個人敗也個人,而一個商業組織要想成為百年老店,想可持續的發展,西方現代企業發展出了一整套管理理論和操作機制,以避免因人成事的困境。其實是賦予了商業組織一個擬人化的人格,也有其價值觀的體現,從而形成其企業文化,而一定道德水平的企業文化正是保證其長久繁榮的保障。谷歌公司以其「不作惡」的經營理念享譽全球,但也曾因屈服於中共的網絡審查而做出違背其經營理念的行為而致其股價下跌,又因堅持其「不作惡」理念最終拒絕和中共苟合而致其股價回升。

對神的正信讓我們知道甚麼是需要堅持和維護的,甚麼是應該拒絕與反對的,這是指引道德提升的源頭,也是人類能夠真正繁榮興盛的源頭。其實道德不是甚麼高深的東西,幾乎所有國家的傳統文化中都有著對真與假、善與惡、正與邪、美與醜、好與壞等等的相似認識,也形成了今天人們所說的超越一切意識形態之上的普世價值,而商業組織在經營過程中踐行與維護普世價值,或暗合了這條原則,才是能夠取得商業成功的根本原因。

那麼有了道德,就有了商業成功繁榮的保障,這是商道。商業貿易的最主要目地也是為了盈利。那麼對於人來講,從事商業活動最根本的目地應該是甚麼呢?作為人類生存生活方式中的一種,商業貿易的繁榮,的確給人類的生活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是商業的價值,而通過積累財富,財富的擁有者也確實可在善惡兩方面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巨大影響。作為清教徒的老洛克菲勒曾經謙遜的說他只是財富的管理者,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財富生帶不來死帶不去,也清楚的表明了財富在傳統中國人眼中的價值。於是,將財富用於做好事、做善事,也成了很多富人有志一同的選擇,擁有的財富越多,也越有條件做大好事,從而積德。其實這樣做最實質的目地是,使自己的道德能夠維持在一定水平並有機會提升。耶穌感歎富人進天國比駱駝穿針孔還要難。其實是說對物質的越佔有,就會更自私甚至傷害到他人,從而造業;而對金錢的執著,也不符合去天國的標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又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都談到了一個道理,如果子孫不重道德,不修德,再大的家業也會敗光殆盡。從反面來講,所謂家大業大禍也大。也是說擁有財富的人因為更有條件,如果不重德而幹壞事所造成的後果也大,甚至給自己的生命帶來不可逆轉的可怕結局。而關於富人最終的去向,從李洪志先生的講法中我們會得到更為明確的啟示。「過去有個說法,甚麼『十商九奸』,這是常人講的,我說那是人心的問題。要人心都擺的正,公平交易,你多付出,就應該多掙錢,那也是在常人中你付出才得到的,不失不得,勞動所得。在各種階層都可以做個好人,不同階層存在不同的矛盾。高階層有高階層的矛盾形式,都可以正確對待矛盾,在哪個階層如何做個好人,都可以放淡各種慾望、執著心。在不同階層都可體現出好人來,都可以在自己所在階層中修煉。」【4】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何謂商道?商道重的是道德,是對神的正信,是對普世價值的踐行,是在道德指引下的商業活動的具體行為表現,是合理的賺取利潤與善用財富,是指導從事商業活動的人道德能夠昇華到一定更高境界去的心法。

知時勢

在當今的中國,我們會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從事誠實勞動,勤勞致富的人步履維艱,而大量的權錢交易,官商勾結,特權經商,將原本就頗多微辭的商業活動搞得更是烏煙瘴氣。從小的方面來講,中國的商業活動是缺乏道德底線操守的,拉關係,走後門,一夜暴富的思想氾濫成災,人為財死,當然就為達目地不擇手段,而想正當經商的人在這樣的大染缸中也難以潔身自好。從大的方面來講,中共以經濟利益為誘餌綁架世界各國,讓各國既在中共的人權問題上集體失聲,更讓它們無視中共肆意踐踏本該堅守與維護的人類普世價值,它們沒有想到,恰恰是因為人類道德的敗壞,才是導致各種社會問題的根源,而正是與中共的苟合才讓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與諸多國際問題更加複雜難解。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對中國的政治不感興趣,我們只關心賺錢發財。可你有沒有認真的想過,你憑甚麼能發財?你發的是甚麼財?你知道你發的財會給你的生命帶來甚麼樣的後果嗎?中國傳統文化中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還講不義之財勿取,飛來橫財勿要,可現實中國中唯恐橫財不富的大有人在,有的人為了錢財,已經是拿其命在換了。對當今的中國人來說,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古風已經是不可想像的傳說。而那些把中國看作是個大市場,爭先恐後的想在這個市場上分一杯羹,賺個盆滿缽滿的外國企業投資者們,就更加缺乏對中國這個市場時勢的直接感知。

也有人說,中國的經濟問題就是中共政治體制的問題,這其實也只是說到了一點,但中共的獨裁政權確實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給世界各國本應正常運行的市場經濟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商業貿易活動的本質是交換,表面上交換帶來的有資本、技術、商品、人才等方面的流通,但表現隱蔽而實質影響更大的卻是價值觀文化的輸出。本來這種文化的流通是雙向的,應該是尊重人性,尊重道德,傳承正統的文化去影響改變反人性,反傳統,反正統的文化,但恰恰相反的是,中共的邪黨文化正通過其商業經濟活動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輸出,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程度上都淪為了其獨裁政權得以繼續留存的幫凶,特別是外資輸入給中國造成的「輸血經濟」,幫助中共營造了其虛假的表面繁榮。進而使其敢動用四分之一的國力去殘酷鎮壓信仰「真、善、忍」的普通法輪功修煉者,一群在中共獨裁統治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而對「真、善、忍」的肆意污蔑與歪曲,無疑更是對全人類理應共同遵循的普世價值的瘋狂挑釁。

欲行商道,須知時勢,是說審時度勢對商業成功很重要。套用一句商業術語來說,那就是方向比結果更重要。范蠡被稱為陶硃公,也是因其發現陶這個地方是當時中國的中心,與各諸侯國交通方便,也是貿易中心,所以選擇在此立足發展。那麼當今的中國市場,也確實在成為全球矚目的中心,要想在這裡獲得商業成功,就必然要對中共與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詳細深入的瞭解。而中共的邪惡與法輪功修煉者信仰的「真、善、忍」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對比恰恰是最深刻、最鮮明的。而在與之對應的《九評共產黨》與《轉法輪》兩書中也幾乎全面的回答了中國目前正在發生的這場幾乎影響人類所有活動的浩劫的根源。

明抉擇

歷史大勢,浩浩湯湯,順之則生,逆之則亡。

1992年5月,法輪功自中國傳出,短短數年,人們通過宇宙特性「真、善、忍」指導修煉所帶來的道德昇華巨變就以人傳人心傳心的方式,傳遍神州大地,有上億人進入修煉,修煉人在獲得心性昇華與身心健康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回升。然而1999年7月,中共為一己之私卻悍然發動了對法輪功的全面鎮壓,它自己選擇了站在宇宙真理與人類普世價值的對立面上,並親手敲響了中共滅亡的喪鐘。2004年10月,《九評共產黨》的橫空出世,則正式宣告了「天滅中共」這一歷史大勢的到來,截至2013年2月,全球有近一億四千萬人聲明退出中共及其附屬組織。天滅中共,退黨求生。一個沒有共產黨的中國,一個以普遍尊重人性,敬天知命,敬神正信,崇尚道德,有著悠久神傳文化歷史的中國正在浴火重生。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是因為人類正面臨亙古的浩劫,處在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是因為雖然處在黎明前的最黑暗,可人類的未來已然充滿光明。對於所有的人來說,都有一個選擇進入未來的機會,這個機會會用不同的方式在你的經意與不經意間來到你身邊。而對於所有從事商業貿易活動的人來說,這個機會可能因為你對利益的執著而容易忽略錯過。那麼瞭解《九評共產黨》與《轉法輪》兩書是你們能夠把握這個機會的關鍵,也請你們留意那些法輪功的真相,或許那些真相才是你們能夠獲得真正商業成功的保障。

中國以外的投資者們,請你們堅守和維護你們本就擁有的普世價值,在正義與邪惡之間從來就沒有第三條路;中國國內的投資者們,請你們堅守道德底線,進而找回我們民族中那久已失傳的真正價值。或許有一天,你們會發現,對道德與正義的投資會收穫你們所能擁有的最大財富。

最後,請讓我用李洪志先生的「大法行」來結束這篇文章,並藉此為那些上下求索商道的人們打開這扇大門。

大法行 宋詞

法輪大法

深未測

成大蒼穹

造眾生

三字真言

理白言明

常人知表得厚福

官吏知淺明如鏡

王知理

安邦治國

得太平

出盛世

君臣正

延陰福

民安定

五穀年年豐

修者更明

一朝得法入道中

精進實修功法成

反迫害

救度眾生

神道行

【1】【2】【3】《轉法輪》第一講「煉功為甚麼不長功」

【4】《轉法輪》第四講「業力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