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

正本清源 專家談臺灣為何成中華民國中心

【大紀元2014年10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1949年前,伴隨八年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的紛擾,中華民國的國都經歷再三遷徙,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宣布中央政府遷至臺灣,為臺海兩岸重要的時代分水嶺。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由原先的中國邊陲省份,轉變為中華民國的中心。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玉法在中正紀念堂開講,他深入簡出,以《從邊陲變中心─1950年的臺灣》為題,回顧1950年臺灣的關鍵局勢。

臺灣於1885年由大清帝國建為行省,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帝國因在遼寧省和山東省地區抵抗日軍的侵略失敗,被迫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張玉法表示,中華民國建立後,日本於1931年以後再度侵略中國,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臺灣由中華民國收回,再度建為行省。那時中國是陸權國家,海軍很弱,臺灣作為孤懸外海的省,比較不受重視。

張玉法說,日本投降時,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的區域在華南西部的雲南、貴州以及華中西部的四川等省,其他華南、華中、華北、東北大部省份均為日本和偽政權佔領區,有待政府接收。蘇共乘日本向同盟國接洽投降之際向日本宣戰,消滅日本在中國東北所建立的附庸國家滿洲國,並佔領中國東北,有待政府向蘇共交涉收回。

他表示,美國雖然協助國民政府將在中國大陸西南部的部隊運至華中、華北、東北的一些大城市,但國民政府無法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建立有效的地方行政組織,中共的勢力乘虛而入,一方面在日本投降後所留下的等待收復地區爭奪地盤,另方面則要求與國民黨組織聯合政府,並結合小黨派,想在國民政府委員中佔多數,以控制聯合政府,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蔣介石)拒絕了中共的要求。

張玉法說,國民政府為爭取人民支持,在全國各地都點燃戰火的情形下,勉強結束訓政、實行憲政,選舉國民大會代表,制訂中華民國憲法,實行立法院、監察院選舉,並由國民大會選蔣中正為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1949年12月8日,一路由南京、廣州、重慶遷至成都的中華民國政府,決定遷至臺北,臺灣突然由中華民國的邊陲變為中華民國的中心。

他強調,臺灣能夠以一個省的土地、人口、資源,承受整個中華民國政府進來,而臺灣也代表全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發聲、對抗中共。他提到,1949年中共攻打金門失敗,1950年6月蘇共唆使北韓進攻南韓,美國的西太平洋防線受到威脅,美國恢復了對中華民國的援助。國民政府在臺灣實行地方自治、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勞工保險等非常重要政策,到了1960年代,中華民國的政局才穩定下來。

他說,一直到1972年蔣中正在位時,美國都協助中華民國保有在聯合國的席位,並仍為聯合國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雖然中華民國前總統蔣經國在位時,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但美國國會還訂立「臺灣關係法」維護臺灣的安全。他還提到,中共在臺灣潛伏了很多匪諜,當年政府要大家當心「匪諜就在你身邊!」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表示,在2006年,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陸續開放《蔣介石日記》,瞬即吸引學界與公眾的目光,促成了晚近海內外蔣介石研究的熱潮。由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與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主辦的「蔣中正先生講座」系列演講,今次邀請張玉法演講,主辦單位希望伴隨著「蔣中正先生講座」的推動,建立一個學界交流及社會反饋的蔣介石研究平台,厚植民國史的研究能量。**

責任編輯: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