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南

《禮樂文明縱橫談》:魂兮歸來(八)

(續上期)倫理道德

在我國倫理道德中,孝是道德的根本。「百善孝為本」「有孝有德」,因此,從修身到治國,孝道是倫理道德的核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人倫的道德定位;孝是血緣親情的實踐,長輩撫養晚輩,晚輩贍養長輩,責任分明,如形影相隨,陪伴人的一生。在國人的語境中,對聖人的歌頌也多講孝道第一。相傳帝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家族和睦是萬邦協和的基礎。虞舜「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曰以篤謹」。虞舜以孝心聞名,深受世人敬仰。周公在總結國家興亡的經驗教訓時,告誡四方諸侯和殷國的舊臣:「爾室不睦,爾唯和哉!」你連家庭都不和睦,哪能期望國家和諧安定!

《詩經•大雅》詠唱: 「永言孝思,孝思維則」、「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都在歌頌孝道。孝心的倡導,家庭的和睦,方能帶來社稷的繁榮和發展。因此,倫理道德的教育,都從家庭教育起步,是人生的第一課。我國傳統的家教,都以家訓為施教的形式。周公是家庭教育的開創者, 《尚書》中留下他的以德誨人的篇甚,幾乎都與家訓有關。家訓源遠流長,代代相傳,著名的《顏氏家訓》,被譽為古今家訓的典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講的立身治家之道,全系孝道的理念。家學淵源,幼承庭訓,已成為我國倫理道德傳承最穩定的教育方式。

倫理道德,是對倫理角色的道德定位。《禮記》云:「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道德義務,人人都要承擔。倫理定位,是為了喚起每一個人的道德自主意識。但是,由於皇權專制的長期統治,「君君臣臣」的義務並不對等,同時也不存在促使君上履行義務的有效機制,專制使倫理陷入了低谷。暴君臨朝,則更使逐利者趨炎附勢,避害者噤若寒蟬,犬儒盛行,物慾氾濫,世風日下,倫理道德最終在皇權專制下低迷失落。儘管孔子反覆強調「聖人與我同位」,宣揚人格平等。孟子甚至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的超凡主張,推崇普通百姓的人格權利,否定上尊下卑的奴化意識,終因缺乏制度保證,仁者大勇,也只能徒歎無奈,也只好採取「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迴避策略。長期以來,儒家宣揚的倫理道德,始終處於道德自主和政治附庸的夾縫之中。人格意識的覺醒,未能帶來王道理想的實現。歷史的現實恰恰是霸道跋扈,禮崩樂壞,王道始終只是一個美麗的夢想。在皇權專制下,炎黃子孫始終未能完成從臣民到公民的人格轉化,始終未能完成政治人格的確立。

「五四」以來,中國曾一度對倫理道德持徹底批判的態度,認為倫理道德是為君主專制服務的「階級尊卑制度」,壓抑人性,禮教吃人。對上述認識,我們也曾不斷反思,對已成民族心理的倫理道德,應如何持科學分析的態度。正如胡適所說:「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創文明。」我們應探討倫理道德的原創精神,分辨後世流傳的變異,以現代的民主科學的理念,珍惜倫理道德中的人文意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現代家庭的親和與人際關係的友愛,奉獻精神資源。

責任編輯﹕澤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