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國寶薩克斯風設計師 用科技看見聲音

人氣: 10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17日電)張寶誠,近5年只做一件事─狂學薩克斯風製造技術原理、聲學、模具知識,再搭配數據庫和3D金屬列印,甚至獨門技術創造雙管薩克斯風,除日本外,全亞洲這種國寶級人才只在台灣。

別以為張寶誠是那種從小敲敲打打製造樂器到老的薩克斯風師傅,他長相白淨斯文,擺明了就是個書生,雖然他從小在台中薩克斯風廠聚落長大,家裡也短暫從事過薩克斯風製造,但他卻是法律系畢業,根本就不是做黑手出身。

張寶誠大學畢業後到大陸東莞從事電子業。他告訴中央社記者,他在電子業即使花了很大心力做出非常高級的產品,3個月到半年後成了廢鐵一堆,人生就這麼不斷在研發高級電子產品到廢鐵一堆中周而復始。

張寶誠說,2008年,他決定回台灣重新出發,回到台中老家走了一圈,發現以前部分薩克斯風廠還在生產,心中納悶為何30年來這些代工廠還能生存,後來想通了,樂器是一門百年事業,只要有人聽爵士樂,就有人要用薩克斯風,於是他躍躍欲試,5年前成立益豐國際公司。

不過新進對手總是不太受歡迎,張寶誠把心一橫,把工廠搬到桃園八德市現址,利用接近桃園機場的機會,方便國外客戶來回拜訪,而他也在這5年狂追進度,從最基礎的模具知識、薩克斯風製造技術、聲學原理、CAD/CAM、CNC車床技術開始學起,等於是將薩克斯風從零開始的每個步驟,當成學問在研究。

張寶誠提到,說也奇怪,當努力做一件事時,身邊不乏貴人來相助,過去退休的薩克斯風老師傅們的後代不打算再從事同樣行業,於是老師傅們把一身本領和一生經驗,全部傳授給張寶誠,設計製造功力快速大增。

此時公司也開始隨著業務增加而逐步要找到該用的人才加入,幾位來自國內樂器大廠的高層主管和訓練有素的繪圖員潘信廷也成為益豐的伙伴。

他說,全世界薩克斯風做得最好的是法國Selmer廠,其中MK-6型從1954年生產,1970年停產,號稱薩克斯風界最頂級品;另外Selmer廠的802型是符合各種音色標準的薩克斯風;第三把則是法國Buffet廠SD-A型薩克斯風。這三把薩克斯風各有優缺點,全球的樂手都在夢寐以求一支能融合這三支優點於一身的薩克斯風。

他分析,MK-6型薩克風管屬瘦型,其餘兩種屬胖型,音色各有不同,要融合它們,又要保有原來音色個性的困難度非常高,若用傳統模具根本曠日費時,於是他決定與工研院合作,利用工研院最新研發的3D金屬列印技術,列印出控制音色的關鍵零件─脖子(NECK)和彎管(BOW)。

他說,先用電腦掃描這三支薩克斯風的各項數據,然後光是用3D金屬列印技術印出9支脖子和20幾支管體,經過排列組合不斷試驗比對原廠音域、音色數據,終於做出符合樂手最渴望的產品,並取名為「No.5 」。

他強調,如果只想著把3D列印的科學數據套用在模具上開始大量生產,那等於「完蛋」。因為模具生產出來的原型品會有公差變型、厚薄不均等問題,而且模具製作非常昂貴,所以在每個零件的繪圖階段一定要充分了解為何原廠的頂級品要如此做,高低厚薄差一點點都不行。

這就突顯出當年從薩克斯風製作邏輯與法則、模具技術最基礎學起,當成學問在研究的重要性─知其所以然,而必須在模具製作階段就要非常仔細考慮這些問題,極力抑制金屬變形,並控制在最精準的程度。

但是光是控制精準,還做不出薩克斯風的音色靈魂。張寶誠說,此時更要懂得聲學原理和手工加工來調整,畢竟MK-6這種頂級樂器當年製作時沒有電腦數據,就算現在原廠再也做不出如同當年一樣著名的薩克斯風,一支薩克斯風的靈魂,就靠手工做最後調整才能臻至完美。

張寶誠埋首5年狂吸各種製作和原理,果然有代價,兩年前一位高齡80歲的美國紐約老先生找上門,要求張寶誠協助完成他一輩子以來想做一支雙管薩克斯風的天大夢想。

雙管薩克斯風可是舉世無雙的創新頂級樂器,不但要音色、音準、結構、按鍵位置、樂手操作和體力負擔等,都是前所未見的挑戰。

他和潘信廷手繪無數張設計圖,每個部件幾乎都用手工製作,前後3個月日以繼夜終於做出成品,讓客戶滿意極了,一口氣訂購5把;而且全程拍攝影音,並做成電腦紀錄,為公司留下光榮的歷史。

張寶誠認為,很多台灣企業一輩子只會「ME TOO」,捨不得研發費用,以益豐這種小公司,一年千萬元的研發費用居然和大樂器公司相同,但益豐卻培養了各種管樂實作人才,並且擁有從最原始設計、製作零組件到成品的知識和能力,除了日本山葉(YAMAHA)有此人才外,放眼全亞洲,他很自豪的說,只有他和潘信廷兩人,而這也正是台灣樂器研發可以名揚國際最驕傲的資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