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

說話的藝術

現代人真的很難離群索居,即便是拜科技網路之崛起,影像文字之傳遞也取代不了「說話」的重要功能,「說話」畢竟還是維繫人際關係的主要溝通媒介。

「說話」的考量要素,涉及人、事、地、物、時等的範圍涵蓋蠻廣,不能偏廢,不可不慎。說話還有延伸的肢體語言的問題,話如果說得真誠入心自然就得體也讓人感同身受。「說」與「不說」涉及能力與智慧的拿捏與決斷,「沉默是金」固然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是,更重要的是什麼時候該說?該怎麼說? 那又是「智慧」的層層考驗與體現。「說」與「被說」更是一個人的風度、品德涵養的十足反映,也攸關人際關係的良窳。

人越成長,越成熟穩重,越能理解別人,越能謙卑忍讓,越懂得說話,也越懂得怎麼跟別人相處合作。做人講敦厚圓融,情、理、法需兼顧,有時候即使再得理也還得饒人幾分。因此,如果懂得「說話的藝術」,待人處世可以說至少已成功了一大半。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失國;失言可以傷人、傷己失德,甚至於造成毀謗、誣陷的牢獄之災,豈可不慎。

學識淵博、見多識廣,才學八斗,能言善道、口若懸河、辯才無礙,滔滔不絕基本上來講應該是大受歡迎而容易贏得好人緣,但是如果恃才傲物、恃寵而驕或者強詞奪理則恐反惹人厭。能「說」,也得容得「被人說」;聽得進忠言逆耳之言,能接受相異其趣的意見,於己於人都是大有助益的,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師」。

「謙虛」才是人類最大的美德,越飽滿的麥穗越彎腰,尊重、理解別人,寬容別人,就是肚量;謙卑自己,就是份量。忘得掉委曲、舊恨、辱罵,真正的把一己之私的執著心放下,那才是真正的寬容大度。

人之相知貴在交心,「用心聆聽」比「暢所欲言」來得重要,知己知比才能以同理心贏得人家的認同與支持。因此,首先要學會靜心傾聽清楚,再冷靜回話,回答要簡潔說明清楚、要有誠意。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事不關己就不要攪局著說;有爭議的事得商量著說。

禍從口出,話太多未必有益,而且言多必失;放下執著,選擇多聽、少負面回應、少頂撞。傷人之身,易醫治;傷人之心,最難療。很多很多的摩擦、矛盾,起源於無謂的說話語氣、態度和時機,壓根兒就是無謂的小事、瑣事,當事人卻渾然不自覺。生氣的時候,往往情緒化失言,話無好話,此時寧可選擇盡量少說話。

做人坦率、沒心機當然是對的、是好人,但是也不能直率過頭、太白目容易得罪別人,也不能盡說好聽話哄別人開心,變得花言巧語,讓人覺得似詭詐不可測。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要養成與人為善,多說好話、正面鼓勵的話,讓祥善的正能量飛揚;要學習如何謹言慎行,要懂得將心比心如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充分尊重和善解,換個角度看待人與事,一切的一切豁然開朗,沒有什麼好爭辯的,這樣就不容易得罪人、傷到人或是讓人生氣,自然而然就廣結人緣,好人緣不請自來。@

責任編輯:方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