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400年的因緣──入籍朝鮮的明朝將領杜師忠

慕明齋的前景,李舜臣將軍贈送的漢詩懸掛在5根柱子上。(孫榮晙提供)

【大紀元2017年10月16日訊】詩聖杜甫的第21代孫杜師忠,是在朝鮮壬辰倭亂(1592年)與丁酉再亂(1597年)間作為援軍參戰並立功的明朝將領。他完成任務之後並沒有歸國,而是攜二子一起入籍朝鮮,後在大邱落地生根,成為杜陵杜氏之始祖。

他到底是誰,為什麼那麼思念明朝,卻要攜二子入籍朝鮮呢?下面讓我們追尋他的足跡並重溫其意義。

杜師忠是誰?

杜師忠本籍為中國杜陵(山西省),是詩聖杜甫的第21代孫,冀州刺史杜喬林之子。他是明朝最高超的風水地理名家,在本國時曾任尚書之職。1592年壬辰倭亂時,杜師忠跟隨李如松將軍作為援軍與朝鮮官軍一起擊退倭兵,立下戰功。倭亂戰爭中,他的主要職責是根據地形選擇合適的陣地,是水陸地劃主事。

1597年倭軍再次侵犯朝鮮的丁酉再亂(1592年—1598年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時,杜師忠被任命為明朝水軍都督,與妹夫陳璘一起出戰朝鮮南海並立下戰功。那時他帶領兩個兒子一起參戰。

壬辰倭亂平定之後,1598年杜師忠並沒有回明,而是與兩個兒子一起入籍朝鮮,在大邱度過了餘生。過世後他的子孫為紀念他,於是給他修建了名為「慕明齋」的齋室。

與李舜臣將軍有深交

杜師忠作為李如松的一級參謀,常在軍陣中出謀劃策,與朝鮮共同作戰時,也與朝鮮軍官在一起商討戰略戰術。因為這樣的因緣,與當時朝鮮的水軍統帥忠武公李舜臣將軍也建立了親密的關係。李舜臣將軍為感謝杜師忠作為援軍兩次參戰,特意贈漢詩一首,以表感謝。這首五言絕句作為柱聯至今還掛在慕明齋的柱子上。

奉呈杜僕射

北去同甘苦

東來共死生

城南他夜月

今日一盃情

杜師忠被稱為杜僕射,是因為官職名「裨將僕射門下主簿」。

杜師忠也同樣敬仰李舜臣將軍,並表達感謝之心。李舜臣將軍在露梁海戰役中犧牲後,杜師忠親自挑選了忠清南道牙山市陰峰面作為將軍墓地,就是其中一例。

不僅如此,李舜臣將軍與杜師忠的友誼還一直延續到後代。李舜臣的第7代孫三道水軍統制使李仁秀(1737年~1813年)給杜師忠寫了「神道碑」碑文,刻著碑文的「神道碑」至今還屹立在慕明齋的院子裡。

慕明齋大門上掛著的懸板上「萬東門」的意思是指水歷經萬次曲折最終也向東而流,蘊含了不忘根本之意。(孫榮晙提供)

杜師忠為何要入籍朝鮮

杜師忠第二次來到東國,經歷了枕槍睡野地的艱難苦楚。完成任務後他拖著生病的雙腿來到鴨綠江,邊哭邊向陳璘說:應當回去向皇帝覆命,可我心有他想,無法言述….…有古詩云「天邊老人歸不得,日暮東臨大江哭」,是否正是說我呢……寧可留下成為小中華之人(朝向人),也不能成為蠻夷人。在達句縣(現大邱達城)的最頂山(現在前山)下定下來跟平民一起居住。

杜師忠本人直接表明了「寧可成為小中華(朝鮮)之人,也不要成為蠻夷」,這是他入籍朝鮮的決定性原因。當時的多種客觀原因也支持這一觀點。

他作為當時最高超的風水地理名家,已經充分預見到明朝國運已完,馬上將是清朝的天下。在當時的價值觀認為被邊防蠻夷的女真族統治,是比死還要更加屈辱的事情。

現今看來,他第二次出兵時已經下定不回去的決心。《杜陵杜氏世譜》中紀錄寫:「我們先祖僕射公壬辰年和丁酉年為征服倭賊來到朝鮮時帶了很多書來。」可知杜師忠當時已經決定不再回去的意思,帶二子前來也可看出當時是有那種決定下而做出的舉措。

此外,杜師忠並沒有不能再回明朝的事由,或者必須留在朝鮮的理由。

杜師忠對明朝思念的行跡

《杜陵杜氏世譜》自序中記錄,杜師忠因為思念祖國明朝,所以起雅號為慕明,把他住的大邱最頂山一帶起名為大明洞。

另外,他在最頂山山腳建了一個叫「大明壇」的祭壇,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便會穿上官服,面向明朝皇帝所在北方禮拜。

他去世之後,1912年他的後代子孫為了紀念杜師忠,在他的墓所附近建了齋室,以思念明朝為意取名為「慕明齋」。

慕明齋的大門上掛著「萬東門」的牌匾。萬東門意取自於「萬折必東」,是指水歷經萬次曲折最終也向東而流。這裡蘊含著不忘根本之意。這是最能代表杜師忠心境的表達。他不回明朝留在朝鮮可看作為是一種「折」,但他不是背離故國,反而是因為愛國。

慕明齋大門上掛著的懸板上「萬東門」的意思,是指水歷經萬次曲折最終也向東而流,蘊含了不忘根本之意。(孫榮晙提供)

師忠為我們留下了什麼

有這樣一句話「愛所有的人就是受不到任何人的愛戴」。杜師忠直到閉上眼睛都一直在思念著明朝,同時也愛著朝鮮,是一個作為朝鮮人而生活一生的人。如此命運般的愛著兩個國家的他,如今卻沒有得到中國人及韓國人的關注,這也是命運嗎?

並非如此,雖然杜師忠在異國他鄉,可他展現了真實的愛國情操,展現了身體與精神不被污染的氣節。而且無絲毫動搖地堅持著對祖國的信義。他為朝鮮兩次投身於戰場,把杜甫的血脈傳向了這片土地,迎娶朝鮮妻子,願與朝鮮共為一體。並且親身成為桑園一農,豎立了自立的榜樣。

因而對他的評價也應有所不同。不管是韓國人還是中國人都應用那種視角去看。去參觀紀念他的慕明齋不能僅為一飽眼福,杜師忠所表現的行跡,也不可成為一談而過的話題。400年流傳下來的因緣怎能如此輕微。應需整肅衣著,肅然緬懷他的精神。

採訪的過程中多次去拜訪了慕明齋,看了很多,聽了很多,並記在了心裡。此刻回溫重握,用一首詩來表達心中慰勞之意。

想起慕明

意雖定心卻動,

身在此心卻馳走。

難忘故土,名號慕明。

新地寄情,居大明洞,

本籍杜陵,同屬一根,

留血脈於大邱,繁榮後孫。

啊,400年間如此兩國往復,

緬懷朝鮮的大明國慕明先生。#

責任編輯: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