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小河文化之旅 認識噶瑪蘭文化 搭乘鴨母船

搭乘鴨母船體驗。(謝月琴/大紀元)

人氣: 161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7年05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冬山河產業發展協會推廣低碳在地旅行,結合大眾運輸工具以及鴨母船,規劃出「搖搖擺擺公車小旅行」,加上在地老船長陪同解說,5月26日帶您一起體驗早期冬山河小河文明。很多人聽過鴨母船,但你有看過、甚至搭乘過鴨母船嗎?想體驗乘著鴨母船在河上悠遊的感受,來冬山河就搭得到!

沿途還會經過平埔族噶瑪蘭人舊聚落流流社,這是蘭陽平原上殘存的噶瑪蘭三十六舊社之一, 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社,認識噶瑪蘭文化、農家生活,還可品嘗在地風味的割稻飯。

冬山河舊河道的風箱樹 。(謝月琴/大紀元)
冬山河舊河道的風箱樹
。(謝月琴/大紀元)

宜蘭文史工作者莊文生老師表示,五結是鴨子的故鄉。冬山河水系太完整了,其上游有五條水路匯聚成冬山河後再入海。冬山河舊河道若能結合最漂亮的溼地-五十二甲溼地,利澤簡等,好好挖掘、經營,深化故事內涵,利澤簡有可能再回到原來榮景。冬山河是噶瑪蘭的生存場域,是他們的生命之河。這裡有很多過去遺跡、部落、舊社等,還有很多生命故事。

莊文生老師帶解說。(謝月琴/大紀元)
莊文生老師帶解說。(謝月琴/大紀元)

搭鴨母船從五股橋頭,經冬山河舊河道,彎彎曲曲來到噶瑪蘭流流社。這條河生態豐富,河道裡可看到會跳的烏仔魚、還有福壽魚、鯽魚、蝦子等,兩旁植栽則有水芭樂(風箱樹)、水茄苳(穗花棋盤腳)、落羽松等。

大葉山欖(噶瑪蘭族聖樹) 。(謝月琴/大紀元)
大葉山欖(噶瑪蘭族聖樹)
。(謝月琴/大紀元)

冬山河產業發展協會前理事長林至耕指出,在1920年代(台九線及鐵路未開通)前,溪北的烏石港與溪南的加禮宛港同樣重要,後來烏石港淤積,宜蘭水路完全靠鴨母船來運送民生物資,如鴨子、土方(磚窯廠用的)、稻子等。以前宜蘭一年淹水10多次,鴨母船也充當救難船用。以前居住在冬山河舊河道上下游的人,尤其是50歲以上的男子,幾乎都會用四米的長竹竿撐船,50歲以下的人就不會這項技藝了。

體驗古井取水。(謝月琴/大紀元)
體驗古井取水。(謝月琴/大紀元)
鹹鴨蛋製作。(謝月琴/大紀元)
鹹鴨蛋製作。(謝月琴/大紀元)
香蕉衣(噶瑪蘭族傳統手工藝品)。(謝月琴/大紀元)
香蕉衣(噶瑪蘭族傳統手工藝品)。(謝月琴/大紀元)
冬山河休閒農業區把噶瑪蘭圖騰印在衣服上 。(謝月琴/大紀元)
冬山河休閒農業區把噶瑪蘭圖騰印在衣服上
。(謝月琴/大紀元)

目前仍居住在噶瑪蘭流流社的林天成夫婦,林老太太表示,他們三代同堂一家五口住在這裡,噶瑪蘭族800年前就進來了,只可惜目前這裡只剩11人。當他看到冬山河休閒農業區把噶瑪蘭圖騰印在衣服上,她很感動!在這裡還有林老先生自己蓋的噶瑪蘭樹屋,百年古井、大葉山欖(噶瑪蘭族聖樹),香蕉衣(噶瑪蘭族傳統手工藝品)等。林老先生說,噶瑪蘭族是母系社會,他爸爸性偕,他從母姓,他們在這裡還有經營民宿。

目前仍居住在噶瑪蘭流流社的林天成夫婦 。(謝月琴/大紀元)
目前仍居住在噶瑪蘭流流社的林天成夫婦
。(謝月琴/大紀元)
豐盛的割稻飯。(謝月琴/大紀元)
豐盛的割稻飯。(謝月琴/大紀元)

責任編輯:鄭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