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親情

女兒語錄(八)

曾錚的女兒參與神韻推廣。(曾錚提供)

(28)

2006年,在《九評共產黨》發表近兩年後,大紀元時報又發表了《解體黨文化》系列文章,全面分析和剖析了黨文化在國人思想生活行爲中的種種表現,幫助人們認清並擺脫它。

《解體黨文化》中有一個例子給我印象最深。如果一個房間太熱,來自台灣的學生多傾向於說:「太熱了,我把窗子打開,你介意嗎?」而來自大陸的學生則傾向於說:「這麼熱,怎麼還不開窗?」台灣和大陸人不同的表達和行爲方式,正反映出了大陸人所帶著的黨文化,比如爭鬥心。不幸的是,我發現由於自己也是在共產黨統治下長大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也帶有很多黨文化。

由於《解體黨文化》內容很長,很沉重,我本來也是沒指望14歲的女兒能把它讀下來。再次讓我吃驚的是,她從頭到尾讀完了。

不但讀完了,而且從此後還用書中學到的東西來對照我的言行。一旦發現我身上有黨文化的東西表現出來,她會立即毫不留情地指出。剛開始有些尷尬,有些不適應,但很快,我就覺得心存感激。有一個小幫手在身邊,幫我更快地去除黨文化,多好啊?而且她時常看得非常準。

曾錚的女兒參與神韻推廣。(曾錚提供)

(29)

2013年11月,作爲獲獎紀錄片《自由中國》的主角之一,我與導演Michael Perlman一道受邀到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多個城市參加《自由中國》放映會。由於《自由中國》是在美國首映的,那之前還沒去過澳洲。所以影片中雖然有不少我女兒的鏡頭和圖片,但她之前沒機會觀看這部影片。

第一場放映會是在離悉尼市約一個多小時車程的Avoca海難(Avoca Beach)舉行的。當時女兒默默地坐在我身邊,與我一起觀看了整部電影。放映結束後我請她跟我一起上台與觀衆見面時,她婉拒了。那天,當我看著坐在觀衆席中的女兒,談到這場鎮壓對法輪功學員及其無辜家人的傷害時,不由得流下了格外不一樣的眼淚──那是我第一次跟女兒一起觀看《自由中國》這部講述我們的故事的電影。

第二場放映會在位於悉尼著名旅遊點Bondi Junction的最大的電影院Event Cinemas舉行,州議會議員胥布瑞傑(David Shoebridge)也出席了放映會。放映結束後,女兒與我一起上了台與觀衆見面,但沒有講話。

第三場放映會是在悉尼市中心的Event Cinemas舉行。這次放映會結束後,女兒與我一起參與了與觀衆的見面和討論。她第一次打開心扉,講述了幼年時在中國被造謠宣傳欺騙,對法輪功和自己的母親產生誤解的經歷,並當衆向我道歉。當時我的心都要碎了,含淚打斷她說:「不!不要道歉。你那時還是個孩子,怎能怪你?怪只怪這場迫害實在邪惡!」

放映會過後,導演Michael Perlman對我說,那是這次澳洲之行最動人、最美麗的時刻。在過去幾天裡,他目睹了我女兒的成長和變化,而當她當衆講述真相、講述自己經歷時,她的生命就像一朵美麗的鮮花一般,瞬間綻放。我的心中也充滿了感激。女兒以自身經歷從另一角度揭露迫害,對於觀衆中與她同齡的年輕人是個很大的震撼。而母女間此類「特殊」的對話和時刻,也讓在場觀衆無不動容。

曾錚與女兒及《自由中國》的導演Michael Perlman一起參加悉尼多場放映會。(曾錚提供)

《女兒語錄》後記

我開始動筆寫此《女兒語錄》系列時,只是爲了與朋友們分享女兒幼小生命中一些有趣的「語錄」和片斷。然而,一篇篇寫下去時,我慢慢意識到,女兒年輕的生命,與法輪功的洪傳與其後遭受的殘酷迫害緊緊地聯繫並交織在了一起:女兒是1992年底出生的,法輪功是當年5月首次被介紹給公衆。1999年中共開始鎮壓法輪功時,女兒只有6歲,但她的生活一夜之間就全都變了樣。

曾錚與一歲的女兒攝於北京。(曾錚提供)

寫作的同時,我也慢慢開始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女兒的生命和生活境遇。她到目前爲止尚未滿25年的年輕生命中所發生的種種,就是法輪功在世上洪傳和遭受迫害的一個寫照。那些謊言,那些殘酷的現實,那些生命的堅守與人性的光輝,那些真相戳穿謊言,正義戰勝邪惡的必然,都在女兒生命的一句句「語錄」,一個個小小的瞬間得到了反映和展現……

迄今爲止,法輪功在世上洪傳了近25年,迫害持續了近18年。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與女兒一樣的年輕一代已經長大成人。回首這25年中,有多少驚心動魄的事件曾經發生?

每當想起年幼而無辜的女兒在迫害中所經歷的謊言毒害以及連成年人都難以承受、都不應該有的苦難,我的心就格外痛楚。但是,比起其他無數法輪功學員的孩子,女兒還算是幸運的,因爲她在2004年就有幸逃離了迫害,來到海外。而其他無數的孩子在這場迫害中成了孤兒,或直到今天仍在中國慘遭摧殘。

所以,我將此系列文章獻給我的女兒,和所有法輪功學員的孩子和家人。謝謝你們與我們一起走過艱難的歲月,支持我們,爲我們承受,替我們分擔。請相信,一切的付出必將得到上天的回報,「善惡有報」的天理,一定會在將來展現。@#(全文完)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