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活

近代歐洲的音樂搖籃──捷克(五)

德弗乍克出生地。(公有領域)

從豬肉砧走向指揮台的德弗乍克

說到捷克著名的音樂家─安東尼‧德弗乍克,大家可能會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因為學校的音樂課本裡曾提到過他,但要說出他有哪些作品,一時之間又記不起來,這時候,只要提及《念故鄉》這首歌,大家就會像想起老朋友似的說:「啊!原來就是他!」《念故鄉》這首歌謠是從德弗乍克的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來自新世界》第二樂章裡所節錄出來的旋律。至於他的其他作品,諸如擷取大量民間素材所完成的斯拉夫舞曲、歌劇、協奏曲及序曲等等,至今也都是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並經常被用來當成各種廣告媒體的背景音樂!

德弗乍克是捷克民族樂派作曲家。(公有領域)

這一位領有合格肉販執照、外貌又長得像補鍋匠似的音樂天才─德弗乍克,其創作生涯與藝術上的成就,恰好代表著十九世紀歐洲上層菁英文化從民間鄉土大眾文化吸收題材與養分,並且將這些素材轉變成主流文化,和他從豬肉砧走向指揮台的身分轉變,正好形成一組強烈的對比。

德弗乍克於1841年9月8日出生在波西米亞盆地、位於布拉格北方約30公里左右的一個名叫內拉霍捷伏斯的小村莊。德弗乍克的父親經營一家肉舖兼營旅館,父親和兩位伯父都是愛樂者,其中二伯父約瑟夫是當地著名的小號手,而他的父親法蘭堤謝克(1814~1994)則擅長演奏齊特琴。德弗乍克自幼就沉浸在具有悠久音樂傳統與鄉村純樸的環境中,這些外在的因素也深深地影響了他未來創作的方向與內涵。

1893年德弗乍克一家和他的朋友在紐約。從左到右是:他的妻子安娜,兒子安東寧,莎蒂·西伯特,約瑟夫·科瓦里克,莎蒂·西伯特的母親,女兒奧提莉,安東寧·德弗乍克。(公有領域)

德弗乍克6歲時進入村內的小學就讀,因為當時鄉村學校的教師大多兼任教堂司琴的職務,所以德弗乍克得以接受老師的啟蒙和學習小提琴,不久之後就開始在父親所經營的旅館以及教堂裡演奏。德弗乍克的父親原本執意身為長子的他必須繼承家業,但是在當時的環境,要學會肉販的本事和取得執照必須先懂德文,所以在13歲那一年,德弗乍克轉往茲洛尼策跟隨該村莊的樂長黎曼學習德文與小、中提琴以及鍵盤樂器的演奏法與和聲學。黎曼和德弗乍克的舅舅,強力勸說德弗乍克的父親讓他走上習樂之路;由於德弗乍克發育較為遲緩,外貌羸弱,似乎難以接下肉舖兼營旅館的家業。雖然他已經領有肉販的執照,但是父親最後終於答應讓他前往布拉格風琴學院,正式展開了他的音樂家生涯。

1886年,德弗乍克與他的妻子安娜在倫敦。(公有領域)

德弗乍克在布拉格的生活可以用「勤工儉學」來形容,而且一畢業之後隨即以中提琴手的身份加入康札克樂團以維持生計。這個樂團就是後來在1881年落成、專門為捷克人上演歌劇與戲劇的國家劇院前身。德弗乍克在1871年辭去該樂團的職務,轉而開始密集地創作。1873年,他以哈雷克的愛國詩為歌詞創作聲樂曲《白山的繼承者》,在布拉格首演之後一砲而紅,奠立了他在捷克樂壇的地位。@#(未完,待續)

──節錄自《捷克經典》近代歐洲的音樂搖籃/柿子文化

(點閱【捷克經典】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