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節慶禮俗

【文史】鬧元宵賞花燈的起源知多少

正月十五夜「燃燈敬佛」魚龍舞。(容乃加/大紀元)

元宵節,新年的第一個月圓日、月圓夜,又稱為元夕、元夜。中國傳統過年的節慶到了元宵節達到最後一波的高潮。元宵夜普天之下攜家帶眷的、青春有約的,老老少少熱鬧歡騰「鬧元宵」之後,才將過年迎春劃下圓滿的句點。

從古人的詩詞中,可以看到「鬧元宵」熱鬧的喜氣滿人間:

燈火元宵閙古祠 (宋.陳希聲 《春日田園雜興五首 其三 》)

春城簫鼔無端閙,說近元宵。(明.顧璘《採桑子其二 甲戌正月十三夜風雨作》 )

正陽門外鬧元宵,金犢花驄意氣驕。

十里香塵迷錦幛,三更煙火走虹橋。

(淸.勞之辨《琉璃廠行》)

元宵燈會之燈(容乃加/大紀元)

古來慶祝元宵的民俗活動多采多姿。黃曆正月十五這一天又稱「燈節」,這一夜賞月又「賞燈火」。到了今日,元宵節賞花燈更是成了一個直接的聯想,賞花燈就是元宵的經典活動。那麼,中國文化中的元宵「燈節」,以「賞燈火」慶元宵到底是從何時開始的呢?相傳,元宵這一天,通宵張燈、擊鼓鳴鑼,供人玩賞,相傳開始於漢朝。

漢文帝 慶祝戡平「諸呂之亂」

一般認為元宵節開始於漢朝。西漢文景慶祝戡平「諸呂之亂」與民同樂,是傳說中最早的元宵節起源。漢高祖崩薨,其後皇后和呂氏家族把持朝政。大將周勃、大臣陳平戡平「諸呂之亂」迎接代王劉恒即位稱帝,而戡平亂事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後,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

據說漢文帝將正月十五夜稱為「元宵」,因為這一天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夜。中國新年的熱鬧喜慶延伸到元宵,白晝為市,夜間燃燈賞月,熱鬧非凡。

漢武帝 祭祀太一神

元宵燈會之燈(容乃加/大紀元)

正月十五元宵夜燈火大張、徹夜通明的慶典儀式,和漢武帝祭祀太一神有關聯。

《史記.樂書》曰:「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這段記載指出漢朝在正月的第一個辛日在甘泉寺祭祀太一神,從黃昏祭祀到天明,通宵達旦祀以盛大的燈火,而且常見流星劃過壇的上方,天人共會。

戰國時代宋玉的《高唐賦》中就有祭祀禮敬太一神的記述:「醮諸神,禮太一。」《漢書.天文志》記載「泰一」(太一),說:「 中宮天極星」。這漢代時在春天祭祀太一神的天人之會,夜觀綵燈的燈火之會的遺跡,成了今人元宵節夜遊觀燈的起源。

道教中習稱的天皇大帝、玉皇大帝,同指太一神。在道教中說,正月十五日上元節是主宰天庭的天官大帝的誕辰,在這一天「天官賜福」給人間虔誠、善良的人。《太平御覽.道部二.真人上》稱「太一上元君」,是萬仙的司長,原本《大洞玉經》:「太一上元君者,萬仙之司主。」這和謬忌上奏漢武帝請祀「天神貴者太一」有同樣的看法。

所以在民俗中,慶元宵就是天上共人間的盛會。漢武帝時,在正月十五舉行「太一神」的祭祀活動,非常隆重又盛大。

漢明帝 賞燈禮佛

元宵燈會之燈--媽祖和順風耳、千里眼。(容乃加/大紀元)

另有一說,元月十五日夜張燈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與佛教儀典有關。

漢明帝提倡佛法,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之地在正月十五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於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一律「燃燈敬佛」,虔誠表示對神佛的尊敬。

據《大唐西域記.卷第八》(釋玄奘奉敕譯)記載,印度摩揭陀國「菩提樹北門外摩訶菩提僧伽藍……中有如來舍利。……每歲至如來大神變月滿之日出示眾(原注曰: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當此正月十五日也)此時也或放光或雨花。」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

正月十五元宵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及道教文化的影響逐漸在中國各地擴展開來。在漢魏之後各代,元宵成為普天同慶,禮敬神明、喜慶團圓的民俗節慶。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這一天,人間喜團圓的年中第一個滿月夜,古來也是禮敬天宇神佛的盛大日子,「元宵節」的張燈、賞燈的喜慶活動,從此產生了。而今,我們在鬧元宵、賞燈節燦爛輝煌之際,不也正是回顧、探索人在天地間的定位之時?@*#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