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

【有冇搞錯】賓州舞弊鐵證如山

【有冇搞錯】賓州1800年出生的人去投票?一次大選,這些平時扮演公正角色的所謂主流媒體,全部露出了真面目,它們離徹底崩潰的日子其實不遠了。(大紀元香港新聞中心)

【大紀元2020年11月10日訊】《有冇搞錯》。11月10日。

美國大選仍在僵持,這是全球最大的關注點。但大部分人,都是通過那些美國大媒體去認識和觀察的。所以無怪乎,世界上很多人得出奇奇怪怪的看法和結論。

昨天,美國製藥巨頭輝瑞(Pfizer)宣布,早期試驗數據顯示,該公司和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BNT)合作研發的中共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有效率在90%。川普(特朗普)總統和彭斯副總統分別發表推文,宣布了這個好消息。

川普很高興,因為在競選期間他就一直在說,美國聯邦政府在4月份啟動了一個「曲率極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加速開發疫苗和其它藥物,他認為輝瑞公司的成果,和政府的這項行動有關。

馬上,《紐約時報》做出報導否認了。他們的報導援引輝瑞公司疫苗研發負責人詹森(Kathrin Jansen)的話說:從來沒有從美國政府或任何人那裡拿過錢,又稱輝瑞公司從來沒有參與過「曲率極速行動」。

這是謊言。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7月就報導過,川普政府達成了一項近20億美元的協議,以幫助分發疫苗。輝瑞公司在7月份的新聞稿中宣布,美國政府以19.5億美元首批訂購了1億劑疫苗。儘管沒有來自政府的資金具體投入到疫苗的研發中,但輝瑞絕對是拿了政府的錢。所以,輝瑞公司隨後對詹森的話,進行了補救。

那些左派媒體趕緊引述輝瑞發言人澄清說,疫苗和「曲率極速行動」有關,疫苗研究和開發沒有從聯邦政府拿資金。

問題是,別人說的是和「曲率極速行動」有關,他們卻去澄清沒有拿錢。

美國右派的小媒體「The Federalist」說,花上10秒鐘在谷歌搜索,就能找到輝瑞是「曲率極速行動」的一部分;維基百科網頁也顯示輝瑞是該行動的一部分。而擁有數千名僱員的《紐約時報》卻無法找到這一資訊?

當然,問題的關鍵不在這裡,而是這麼多新聞媒體認為,輝瑞公司的這條大新聞,重點不是世界正在接近得到一個有效疫苗,而是,一定不能讓川普從中分得任何功勞。所以文章說,包括《紐約時報》的這些媒體,「是絕對可恥的」。

其實這是現在美國所謂主流媒體的典型做法。他們撒謊,至少來說,他們沒有做任何類似於盡職調查的事情,只要他們報導的內容能夠損害川普就行。這當然不是負責任的新聞報導。

「The Federalist」說,但有數百萬人,將繼續相信這個在不到兩個小時內能被糾正的謊言。

關於這個新聞,我們想多說一兩句,川普一直認為,美國可以在11月得到一個有效的疫苗,但被各種媒體狂轟濫炸,認為他言過其實。很多人出來指責他在撒謊。所有那些左派政黨,所有那些所謂主流媒體,都不希望美國在大選前出現一種有效的藥物,或者是疫苗,去治療和防止中共病毒,因為大家還記得,大選中有關疫情防控不利,是他們最大的武器。

一個關乎所有人性命安全,關乎國家穩定的事情,都被這些媒體以這種方式操作,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對總統大選本身的報導,會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

實際上,最早的操縱,早在大選之前很久就開始了。各大媒體的所謂民調,一面倒的偏頗。民主黨拜登領先的數據,從8%到15%,各種各樣。這些媒體說,美國會出現一個藍色浪潮,不但拜登會大比例當選,而且民主黨會在全國的國會選舉中大獲全勝。但這個藍色浪潮沒有出現。

除了總統大選的選票叮噹馬頭(爭奪激烈)之外,到目前為止,參議員選舉民主黨只多拿到一席,而眾議員那邊,民主黨丟掉了4個議席,共和黨反而多拿到4個議席。

我們看一下新澤西第二選區的一個例子。

新澤西是個典型的民主黨藍州。第二選區,以前的國會議員是范德魯(Jeff Van Drew),他原本是民主黨的議員,但2019年因為反對民主黨對川普發起彈劾罷免,所以轉黨,變成了共和黨。

民主黨當然恨死他了。為了把他拿下去,民主黨在這個區做了部署和動員,推出了肯尼迪家族的一個人,前國會議員派翠克‧肯尼迪的妻子艾米‧肯尼迪去和他對壘。

在過去所有的民意調查中,都認定范德魯必定會輸,落後於艾米‧肯尼迪的程度,最多到15%,直到大選之前一個星期的最後一個民調,各種左派的主流媒體都說他落後7%至8%。

當然,結果是范德魯贏了,贏了接近7%。我們說一下,從落後8%到贏7%,這是15%,對於一個所謂民調來說,這個根本就是一場鬧劇了,根本沒有任何參考作用,錯得離譜了。

我們之所以把這兩個例子拿出來說,是因為在目前美國大選仍然還沒有結果之前,我們應該怎麼認識目前的情況,包括對選舉大量舞弊情況,怎麼去認識?非常非常重要。我知道,大部分人,尤其是大部分香港人都會通過所謂主流媒體去認識的,然後香港、台灣的這些主流媒體,卻是通過美國的所謂主流媒體去認識的。但我們知道,美國的這些媒體,在大選這個問題上,根本沒有客觀的立場,完全失去了平衡報導的原則,而且屢屢犯錯,甚至是錯得離譜。我們應該相信他們嗎?

關於選舉舞弊,很多人會跟隨這些媒體說,沒有證據,或者是小錯誤,每個活動都會有一些。意思是不要追究了,就這樣了。還有人說,不要輸不起,選輸了就無理取鬧。

這些都是美國現在這些主流媒體的主要言論。

我們來說一下舞弊。最少,現在大家爆出來的事情,有幾件是被證實了的。第一,密歇根州,有13萬張選票突然增加,給了拜登。後來美國幾家主流媒體都說,這只是一個錯誤,已經糾正了。但他們調查結果卻不一樣,有說是選舉機構的打字錯誤,小數點錯了,有的說是縣選舉機構書記員錯了。不管如何,這個錯誤卻是存在,在一個縣裡面,13萬張選票。

同樣在密歇根州,原本投給川普的6000張選票,被記錄給了拜登。這個也證實了,調查發現,也是一個「小錯誤」。

還有很多「小錯誤」。沒錯,我們經常會犯一些小錯誤,但如果這些小錯誤都是同一種,就非常可疑了。

另外一個關鍵州,賓州,情況更為嚴重。

有一位數據專家,名叫梅婷,給大紀元寫了一篇賓州選票的數據分析文章。我給大家介紹一下。

現在,賓州政府的大數據資料,最後更新是11月6日,所有選民的生日、黨派、郵寄選票的申請日期、寄出日期、和收回選票的日期,都可以查到,但查不到人名、地址、電話等訊息。這裡面總共有309萬8705人的非敏感資料。

大家可以自己去查。

根據賓州政府的數據,可以看出有52名在1800年至1907年間出生的人申請了郵寄選票,其中34人成功寄回選票,包括出生於1800年的人。

根據公開信息,賓州年齡最大的人,是113歲的Ardith Grose女士,出生於1907年。1800年出生的人,是誰幫他或者她登記然後投票了?

因為不含人名地址等資料,無法追蹤是誰,但州政府主管選票的部門應該有這些具體資料,該部門主要負責人有責任對這些不合法的選票,被計入為正式選票這一行為的形成進行司法解釋。

這只是冰山一角,州政府能核查其它歲數的,包括已經死亡卻去投了票的人群,追蹤所有非法郵寄投票,將在預謀和參與郵寄投票過程中涉製造假選票者繩之於法。

其中問題最大的是郵寄投票。

美國郵政署(USPS)平信郵寄速度約為1至3個工作日,選舉委員會寄出選票,選民收到後再寄回,一來一回通常需要幾天時間。

選票寄出後在次日或當日收回「幾乎難以置信」。根據郵局的工作流程,即使在同縣相距較近的地區之間,平信寄出後也需要1至2日才能送達。

而寄出前就已收回,選票從未寄出便已收回,更是不可能,可以確定有造假嫌疑。

從賓州政府的公開資料中,選票寄出次日收回的有5萬1200人,占1.652%;選票寄出當天收回的有3萬4916人,占1.127%;選票寄出前就已收回的有2萬3305人,占0.752%;選票從未寄出便已收回的有9005人,占0.291%。這裡的總計,是11萬8426張郵寄選票。這些選票存在作弊或者被人作弊的可能性。

以下是賓州政府提供大數據的網站,鼓勵讀者下載,留下證據,以免數據遭到篡改:

https://data.pa.gov/Government-Efficiency-Citizen-Engagement/2020-General-Election-Mail-Ballot-Requests-Departm/mcba-yywm

對比一下,另外一個州一個有21萬選民的縣,情況差不多吧,進行同類分析,該地區選票寄出1天後收回的比例為0.054%,與賓州的1.652%相差30倍;選票寄出當天收回的比例為0.078%;選票寄出前就已收回的為0。

美國高等法院要求賓州政府將11月3日晚上8時之前和之後的選票分開統計,以便於司法甄別。可是單單在上述的11萬8426張記錄的選票,足以使人懷疑舞弊在11月3日之前就已存在,而現在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要求徹查所有的選舉舞弊,希望能早日把一個公正的結果交給公眾。

兩個州,兩個關鍵的搖擺州,出現了數以十萬計的選票問題,而且都是有利於某一方的時候,受益者受到懷疑是必然的。現在共和黨的投訴信箱和手機訊息,收到了二十多萬宗的投訴和爆料,有數以千計的人願意出來作證。美國聯邦選舉委員已經宣布,如果不做徹底的調查,賓州的投票將被視為非法。

在學校考試,如果有人作弊被抓到,考試資格被剝奪,考生成績是零分。我想,大選比學生考試問題嚴重得多,如果有人作弊,作弊者會有什麼懲罰嗎?「他們都是不小心,小數點打錯了一個而已,沒有關係的,要看大局。」這種論調,說得最多的是中共。不是嗎?左派追求公平,但公平沒有公正是不可能的,而沒有透明規則,最後一定是水中月。

斯大林曾經說過,投票不是關鍵,投給誰也不是關鍵,關鍵是誰來點票。只要控制了點票,控制了輿論,就完全可以控制整個制度。

現在,所有有關大規模舞弊,大規模投訴的消息,美國那些左派的主流媒體不報導,不跟進,或者輕描淡寫。我相信現在正是一個歷史重要時刻,不但決定美國未來的政治,也決定了美國甚至全世界未來的媒體生態。

責任編輯:連書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