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嘉屏

考古新書發表 揭開古笨港遺址的神秘面紗

「古笨港的歷史考古學研究」新書發表暨成果發表會15日在北港文化中心舉行。(廖素貞/大紀元)

【大紀元2020年1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北港舊稱「笨港」是台灣早期開發的重鎮,蘊藏深厚文化,1980年代以後不斷的有大量清代文物被發現,為了更系統認識古笨港的歷史文化,雲林縣政府特別委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盧泰康教授及國立清華大學邱鴻霖教授的研究團隊,進行大範圍的地表調查及出土文物分析研究,15日舉行「古笨港的歷史考古學研究」新書發表暨成果發表會。

文觀處長陳璧君表示,《古笨港的歷史考古學研究》一書集結了2011年至2014年縣府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針對古笨港一帶進行了大規模地表田野調查、地質鑽探與考古發掘。並且針對出土遺物整理分類、成份分析檢測、文獻資料研究以及文物保存修復等諸多工作,希望透過跨領域的研究分析,重新揭露古笨港真實的過去。

陳璧君說,感謝2019年在地文史工作者林永村先生,將蒐集多年的二萬六千餘件古笨港出土文物,全數捐贈給縣府。為了讓這批珍貴的出土古陶瓷標本,有嚴謹的學術研究,特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盧泰康教授,透過與日本東京大學堀內秀樹教授,以國際學術合作的方式,深入整理研究此批標本,提供更深入認識古笨港相關出土遺物的基礎資料。

盧泰康教授贈書給在地文史工作者林永村,感謝他提供出土文物供學術界研究(廖素貞/大紀元)
盧泰康教授導覽解說出土文物(廖素貞/大紀元)
笨港遺址出土的古陶瓷 目前在北港文化中心展出(廖素貞/大紀元)
左起清華大學邱鴻霖教授、文觀處長陳璧君、日本黃川田修教授、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盧泰康教授。(廖素貞/大紀元)

盧泰康表示,雲林縣北港鎮和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一帶,即北港溪中下游兩岸地區,自古以來被稱為「笨港」是清代早中期台灣最重要的對外口岸之一,也是漢人移民台灣從事開發或貿易經商的重鎮,曾繁華一時,在十八世紀台灣都市排名中有「一府、二笨、三艋舺」之稱。古笨港的遺址始終是考古學家們長期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更是文化資產主管機關與民間文史人士關心與保護的重要對象。

這次台灣和日本學者針對古笨港出土的陶瓷,進行有系統的分類、照相、紀錄、測繪及影像的結合,透過國際合作的方式,看到台灣在清代物質文化發展的情況,透過這次研究,讓我們比較完整看到18世紀到20世紀,以陶瓷為代表的物質文化,它的類型和發展狀況。

盧泰康說,近年來高密集的都市開發,及自然災害的驟劇,對台灣的文化資產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因此歷史考古學,更需要學界與社會大眾的關注與投入!希望這本書能作為文化資產預防性調查、教學與研究的範例供大眾參考,未來能更加落實於這塊充滿人文歷史的土地上。

邱鴻霖表示,一個城市的歷史有多深,它的未來就有遠,文化與文化之間是需要重疊的,要延續一個族群的文化,就必須新的世代與舊的世代有共同的認知,透過這次北港的考古學研究,希望把快要失掉的東西撿回來,讓北港的歷史更長遠。

新書共分成八個章節,前四個章節著重說明整個調查計畫的前期工作以及考古試掘狀況,以系統性的田野調查大規模取得地表採集標本,以此分析出合適的地質鑽探點,依照鑽探後的土質分析結果,決定了二個挖掘地點進行發掘工作。

後續三章則詳細記錄了出土標本的各式數據整合,包括出土遺物數量、重量的統計,科學檢測之研究分析結果;同時展示了不同材質之標本修護成果。

最後一章透過標本分析與歷史文獻的比對總結出「古笨港」的廣義、狹義與核心範圍定義,並論述古笨港的歷史變遷沿革與文化內涵,透過本書把古笨港現階段的歷史考古研究寫上新的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