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專訪】澳洲中醫向國際社會的一次公開交卷

RMIT大學中醫部主任薛長利副教授談首屆世界中醫藥大會

【大紀元11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華墨爾本報道/即將於本月21日至24日在墨爾本舉辦的

“首屆世界中醫藥大會”目前已進入籌備期的最後階段。本次大會之近6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者中包括許多中醫方面的世界一流專家學者,並將討論有關中醫在當今社會的教育、科研、臨床、政策及這些領域未來發展的關鍵問題。

“首屆世界中醫藥大會”在西方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以及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然而在華人社區似乎引起的更多的是討論與擔憂。有人認爲,畢竟‘老祖宗’留下來的中醫古籍中鮮有關“科研”的記載,而中醫‘擁抱’著的西醫,充其量不過有幾百年的歷史。那麽,到底如何衡量本次大會可能對中醫的未來發展造成的影響?作爲關心中醫及中華文化在海外發展的每一位海外華人,又該如何評價這一歷史性事件?爲此,我們採訪了首屆世界中醫藥大會主席、RMIT中醫部主任、副教授薛長利博士,並就本地中醫師們關心的一些問題作了提問。



記者(以下簡稱‘記’):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首屆世界中醫藥大會與中西醫結合大會有什麽不同?

薛博士(以下簡稱‘薛’):我本人也是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亦稱世界結合醫學大會)的組委會成員之一。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以科研爲主,而我們還是以中醫藥作爲中心主體,進一步探討中醫藥的國際化,科學化以及長遠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西醫結合了50年,但是究竟如何進行中西醫結合以及中西醫結合是否是一個恰當的模式現在還不知道。所以我認爲,單一地強調中西醫結合也是不理想的。目前,世界衛生組織也不講“中西結合”,而是說“Harmonization of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也就是兩個醫療體系如何和諧共存的問題。

記:中醫藥的‘科學化’似乎與幾千年來中醫走的路完全不同。那麽強調中醫藥科學化是否會影響傳統中醫的發展?

薛:中醫是在一個非常特定的文化氛圍中發展而來,而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中國文化之外的社區,包括在澳洲,在美國以及在世界範圍,因此,中醫自身的理論完善、科研發展以及臨床運用的規範化是中醫藥全球化的一個關鍵。

比如說,爲什麽中國人到了麥當勞不帶筷子不帶碗,而是像洋人一樣用手抓著吃呢?因爲置身於一個不同的文化氛圍,就要適應那裏的需求。在國際社會,你要稱之爲醫學,就要符合國際社會對學科的界定和要求。

舉個例子,有時我們只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想一想,就不會局限在自己思維的框框裏。我曾經作爲世界衛生組織的顧問到文萊王國出差,在那裏我參觀了他們的傳統醫學診所。然而他們給的印尼傳統草藥我不敢吃,爲什麽?因爲那裏面的成分的有效性我完全不知道。

有人對我說,你爲什麽要對中醫提出科學化,我說,你敢不敢吃這個?印度尼西亞傳統醫學,有上千年的歷史;馬來西亞傳統醫學,也有很長的歷史;印度傳統醫學的歷史可能不比中國的傳統醫學短。然而,在了解它們的有效和安全性之前,你是否會服用它們的藥?我相信是不大會的,因爲你對他缺乏了解和認可。

記:那麽您認爲中醫應該以怎樣的面貌展現,才能得到更多的人的瞭解和認可呢?

薛:在臨床實踐中,病人有“知情決定權(Informed decision)”。比如說,有患花粉症病人上門找求醫。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他,用針灸治療3個星期,有70%的機會可以達到明顯的緩解而沒有副作用;如果選擇用中藥的話,6 個星期能達到67%的明顯緩解的效果。然後病人自己衡量選擇何種療法,並對治療效果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這就叫“知情決定權”。

你要將心比心,比如你發燒40度,去看西醫,西醫說我給你打兩針吧。你會問,打了兩針會不會好。西醫說不知道。你會是怎樣的心態?你肯定會去找第二個西醫吧。第二個西醫對你說,打針後,你60% 的機會在3 個小時內緩解。你會找哪個醫生呢?

爲什麽西醫每年間接或直接導致病人在臨床死亡的,在澳洲就有超過1萬人,而西醫不會天天‘上報紙’被人攻擊說,西藥有問題,我們不應該用西醫;可是對中醫界,卻會因爲有人用木通發生了幾個死亡病例,(其實甚至還不肯定是否真與中醫運用相關聯的情況下,)就導致這個社會風聲鶴唳,人心惶惶。爲什麽?就是我們自身對中醫藥裏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認識、研究不夠,從而無從給患者以充分的“知情決定權”,令民衆沒有安全感及信心。

還有一個問題:作爲一個臨床中醫生,如果告訴病人,吃了這個藥會好,但結果沒有好,你有可能被投訴,因爲在循證醫學的前提下,不能因爲你不懂而耽誤了病人。此外中醫生必須具備足夠的西醫知識,對西醫的診斷和預後有明確的瞭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爲臨床醫生必須有批判和科學性思維。而批判性和科學思維必須在符合科學原則的前提下,掌握新的知識,從而面對新的環境,迎接在醫學及其他領域的挑戰。

記:您本人也是中醫註冊委員會的委員之一,您認爲一個合格的中醫執業人員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

薛:一個好的中醫是應該是以病人的利益爲中心的,那麽就應該以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為前提。臨床療效及安全來自兩方面的知識,一方面是歷史性的知識,這是大家可能都已經學了並在運用著;第二個方面是科學知識的更新。包括4個方面:發現知識,應用知識,傳播知識,結合知識。一個好的學者4方面都具備。



記:您認爲中醫在海外發展需要在哪幾方面進行努力?

薛: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尤其是像中醫這樣一個在海外相對較新的行業,其發展需要從不同角度去做工作。當然在臨床直接服務於病人的醫師,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然而任何一個臨床學科的發展,光靠臨床實踐本身是不夠的,必須有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是從教育方面保證中醫師的質量。目前執業中醫師的專業水平在全國範圍還是參差不齊。在維多利亞申請中醫註冊的人中,超過10%的人申請是不合格的,這説明教育方面需要很多努力;二是科研。任何一個學科或專業領域的發展,科研是生命力,臨床是生産力。

記:您對本次首屆世界中醫藥大會有怎樣的期望?

我希望大會能做成三件事,這也是本次大會的三個目的:即總結成績;提出問題;展望未來。

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到西方國家出現對中醫感興趣,到現在30年。30年里從不了解到了解,到懷疑,到投入,到執行,最後到有結果。這30年中醫界確實做了很多工作。但這30年的結果是否以足夠我們去肯定中醫的地位?

通過對過去30年的發展,通過對現有成績進行批判性的分析,我們找出了4個領域的問題:

一是教育的規範化問題。海外中醫從完全不接受教育,到要經過讀書5年到7年才能做中醫,這裡有明顯的差異。5、7年是否不夠還是過頭,這裡需要有論證過程,不能有專家統治意識或長官意識。

二是中醫藥科研規範化和質量的問題。科研是否針對臨床療效及安全是最緊迫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否解決社會上實際需要問題?如中藥的質量控制問題。中藥的療效,安全問題。中醫臨床執業的規範化問題等等。

三是科研優先領域問題。我們只有有限的資源,因此我認爲我們應該優先考慮的是,如何最有效的運用資源,以及中醫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

四是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無論你再好,也需要政策的支持。

我們著重通過這4個領域,邀請世界上最具有權威性的專家,聚集一堂討論這些問題。教育方面的專家,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的28位顧問,這是空前的,有科研方面的2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近600人出席大會,討論不同的專業問題。在科研方面,整個大會是以臨床為中心,大家可以看得到,本會對於心血管病專題,過敏專題,脾胃,肝病專題,癌症專題等,都將進行深入的探討。我們每一項都是以臨床服務為中心。4天的活動中,600個與會者將參加大小會250場不同演講及壁報展覽。

政策方面,以維多利亞州作爲西方第一個國家為中醫立法為中心,邀請聯邦以及州政府,馬來西亞的政府官員,以及香港等其他國家地區官員來討論這些事情。目的是爲了在中醫藥管理方面有一個全球的意識。

本次大會考慮到一些與會者可能會有英語限制,所以整個大會用的是中英文同步翻譯,大會提供耳機。因爲我們考慮到相當部分的中醫英語能力不充分,所以下了很大功夫。

記:您認爲本次大會的最大意義是什麽?

薛:這次大會,是中醫在澳洲發展10年以來,首次向社會做出的一個公開答卷。

從澳洲一個國家來説,中醫在澳洲發展的歷史並不長,在澳洲大學里的歷史不過10年。10年曆史能夠承辦一個世界中醫大會,能夠在這裡展開世界性的國際性的中醫藥交流,這本身就是一個意義重大的事情。在即將召開大會的4天時閒里,我們將得到很多傳媒的關注,這本身就在提高公衆對中醫藥的認識。

過去我們和本地華人社區的溝通一直較少,是因爲中醫在大學裏面處於早期的發展階段,工作量極大,而人力資源極度有限,因此工作安排上有個先後的問題。另外,作爲做學問的人,我們首先要扎扎實實把學問做好。這一次是向社會交卷的時候了:我們和南京中醫藥大學在這裡政府大學的支持下,在社區行業的支持下,在中醫藥管理局的支持下,這次算是給給社會一個正式的交卷。我們也期望得到華人社區在現在和將來一如既往的支持。我們歡迎大家積極參與大會,並為中醫未來發展出謀劃策。

———————————————————————–

大紀元中醫論壇:寫在前面的話

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黃帝治百病……這些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掀開了中國醫藥學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中醫學,已成爲中華优秀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璀燦明珠。

縱觀中國醫藥學的發展史,這樣一脈相承、綿延數千年未曾中斷的醫藥文化及文明,是世界醫學史上所罕見的。中國古典醫籍數量之大,名醫輩出,人數之多,在同時期的世界文化發展中也不多見。

西醫的出現和普及,向中醫藥的生存提出了挑戰。但可喜的是,在各種疑難病患不斷出現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們在重新認識傳統中醫藥的價值。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中醫已逐漸成爲各種各樣病痛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成爲傳播東方文化的重要途徑。

即將在墨爾本召開的首屆世界中醫藥大會,為關心中醫藥發展的人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屆時將有近600位來自美、英、香港、台灣及中國內地等20多個國家地區的專家學者,與大家分享國內外中醫藥教育、科研、臨床与政策上的最新世界動態和成果。

那麽,如何才能使中醫真正發揚光大,才能使這一中華文化的瑰寶真正為西方世界的人們所了解,成爲國際社會的醫療選擇,讓中醫藥真正造福人類?爲此,我們特開闢了《大紀元中醫論壇》這一專欄,希望通過這次會議的活動、人物的相關報道,與大家分享關於中醫及中國文化的、來自世界不同背景不同國度不同種族的理解和思考。

本論壇歡迎世界各地讀者踴躍投稿。

來稿請傳真:0061 3 8625 0099 或電郵:epochmelb@epochtimes.com.au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