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

內蒙古遼代彩棺墓開棺出土文物極具價值

【大紀元6月14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四日電)內蒙古科左後旗吐爾基山出土的遼代彩棺,日前在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開棺,棺內發現一些極具價值的文物。專家推測,墓主人可能是個顯赫的大薩滿,即遼代巫師。

新華社報導,指揮開棺工作的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塔拉指出,彩棺有一千年左右歷史,保存完整,彩棺最長處約二點三公尺,最寬約一點三公尺,最高約零點九公尺,外棺以黑紅色為主,棺身上刻有鳳、纏枝牡丹、祥雲等圖案,其中的鳳為貼金。

外棺分為兩部分:上半部由七塊木板組成棺蓋,上面雕刻的植物像是漢族的搖錢樹,棺蓋下有二十九個鍍金小銅鈴鐺,搖擺時發出不同聲音;下半部分是棺身,上有一扇帶鎖的對開小門,門兩側各有一個穿圓領長袍、手執骨朵的契丹人。棺蓋和棺身間用銅合頁和榫卯結構相連。彩棺木板約十公分厚,棺木非常沉,估計是用整棵柏樹製成。

開棺後發現,內棺裡面是單人葬,墓主人仰身平躺,屍骨上覆蓋大量絲織品。墓主人頭上依稀可見一個金冠及金屬枕頭,頭兩側各有一個樣式不同的金屬牌飾,脖子上纏繞一長串由瑪瑙、黑水晶、金球綴成的項鏈,屍骨的腰部明顯鼓起,腰下可能有隨葬品,腳和膝蓋部位露出幾個核桃大銅鈴,左腳邊有一團纏繞規整的繩子。彩棺底有淤泥,專家認為曾進過水,絲織品遭水浸泡,損壞嚴重,屍骨上的絲織品和金屬飾件揉在一起,很難剝離,只能小塊提取。

內蒙古文化廳文物處處長蘇俊說,根據古墓出土文物看,墓主人很可能是薩滿。墓裡曾出土一個銀號角、大量鍍金銅鈴、馬具、弓箭,許多文物的紋飾上有跳舞的人,棺首上的小門是靈魂出入的地方,而且沒有墓誌,根據遼史記載,只有薩滿沒有墓誌。薩滿教是一種原始宗教,薩滿是跳神作法的巫師。原始文物處副處長王大方說,據遼史記載,契丹早期的部落首長都兼任薩滿,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父親、祖父曾是部落首長又是薩滿,薩滿的稱呼最早出自遼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