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籲社會從心認識憂鬱症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怡君台北三十一日電)針對服用抗憂鬱症藥劑是否會導致自殺行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今天在台北市六福皇宮召開「共創五『心』級憂鬱症醫療」記者會,多位專家一致表示,實證醫學上並未出現服用抗憂鬱症藥劑導致自殺案例,社會應從「心」「重新」學習正確認知憂鬱症。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台北市立療養院院長李明濱表示,新一代抗憂鬱劑很有效,但仍有微小副作用,呼籲病友對醫護人員要有信心與耐心,一起合作完成診療。此外,病友在轉換醫師時,也不要忘記攜帶以前所服用藥物給新主治醫師作參考,千萬不要以要對新醫師表達「忠貞」,而隱匿病史。

李明濱說,治療憂鬱症要由心開始,不要只把憂鬱症視為「症」,而是「一個人」罹患了憂鬱症,根據統計,有自殺行為的人,百分之三十會再自殺,而一年內的自殺死亡率為百分之二到四。

台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主任沈武典表示,實證醫學上並沒有服抗憂鬱劑導致自殺的案例,台灣精神醫學界普遍認為應是疾病本身所出現自殺念頭。台灣社會因民情關係,對於己身罹患「憂鬱症」接受度低,社會應學習把憂鬱症的治療服藥和一般疾病等同視之。

台北市立療養院社區精神科主任湯華盛醫師指出,病友應做觀念上突破,把抗憂鬱劑視為是吃「情緒維他命丸」,有些病人認為可以健康食品或中藥取代抗憂鬱藥物,但那不僅花費昂貴,效用也不見得理想,既然每天吃顆情緒維他命丸就可以提升生活品質,恢復人際關係,病友何樂而不為。

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廖士程則表示,好的醫病關係有助對抗憂鬱症,醫師面對病友同時也得了解個案的特質與生活環境。而在精神醫學教科書中有提到,憂鬱症病患在發病初期雖有自殺動機,卻沒有足夠體力作出自殺動作,接受治療後,體力恢復但是自殺認知還未消除的階段,也是自殺率較高的時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