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協助馬拉威訓練接生婆拯救母子生命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4日報導】馬拉威系列報導(八)(中央社記者劉正慶約翰尼斯堡特稿)就像台灣早年情況一樣,多子多孫多福氣是馬拉威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觀念,但背後隱藏的卻是嬰兒夭折率居高不下和創造農業生產必要的人力,不同於台灣有受過訓練和經驗豐富的助產士,傳統接生人員在醫療資源極端匱乏的馬拉威,卻是延續新生兒和產婦生命不可或缺的要角。

提到北部姆祖祖中心醫院發起的傳統接生婆計畫時(Traditional Birth Attendant),台灣派駐馬拉威醫療團護理師徐慧貞表示,馬拉威人面對死亡的最好方法就是多生,但問題是,教育和醫療資源不足的馬拉威,多數偏遠鄉村居民只能以土法煉鋼、臨陣磨槍方式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徐慧貞說,在這過程中因操作不當、設備器材簡陋或人為造成的疏失,僅姆祖祖地區一歲以下新生兒的死亡率便佔總出生人口的百分之九點四,全國每年也約有三千名婦女因懷孕或生產而死亡。

她表示,散居在馬拉威高原地區的鄉村村民,大部份的人都是由傳統接生婆接生,而這些助產士並沒有接受過正式的訓練,因此轉介到醫療團的產婦和嬰兒,產前或產後的併發症如敗血症、子宮破裂等十分常見。



要怎麼找「合格」的接生婆?實際執行產前檢查與協助生產,便成了徐慧貞在馬拉威的超級特搜任務,但在崎嶇不平的山路、零星散佈的社區中找出可堪大用的接生婆並不是那麼的容易,初期只能透過村民口耳相傳或是找當地有力人士的推薦,培養和訓練接生婆。

經過長期的努力和克服溝通上的障礙後,台灣醫療團在總人口數十三萬二千多人的姆祖祖地區,如大海撈針般的找到五十六名有經驗的接生婆,而這些人自然變成醫療團的「生產督導員」,之後再以每名新台幣五千元的費用,提供其它社區的助產士也有同樣受訓的機會。

當篤信基督教的徐慧貞和督導員梅姬(Maggie)帶領記者到姆祖祖一處偏遠社區參觀時,不到三坪面積大小的產房,通常就是一個新生命降臨的地點,這裡沒有什麼病床和嬰兒保溫箱,只有簡陋的草蓆和一些必要的抗生素藥品,萬一是夜晚才臨盆的孕婦,接生所需的水和電,也只能靠助產士利用手電筒、騎著台灣醫療團提供的腳踏車趕快去提水。

雖然一切是如此的克難和不便,不諳英文的社區助產士和生下嬰兒的媽媽們,仍興高采烈的帶著自己的小孩聚集到當初生產的產房外,為的只是見證「傳統接生婆計畫」的成功。

徐慧貞說,由於當地百分之八十五社區居民是完全不識字的文盲,產前和產後的基本衛生教育只能透過圖畫說明,從中介紹產婦和新生兒在產前和產後應攝取的營養,以及如何避免感染愛滋病和其它生產所造成的併發症等。

自從去年五月正式開辦「傳統接生婆」計畫以來,台灣醫療團已在姆祖祖地區成立二十二間社區待產室,產前檢查總人數達六百零七人,並且成功接生四百零四名新生兒,徐慧貞表示,直接深入鄉村協助馬拉威人幫助馬拉威人,享受當地民眾熱情的友誼,是讓她感到最快樂的事情。

至於最大的感想和收獲?徐慧貞說,自己認真去做後,便發現馬拉威人就會想辦法跟上來,因為醫療團訓練出來的督導員和助產士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只要是對的、是好的,馬拉威人都會願意投入心力下去做。

過程中雖然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和困難,不過徐慧貞指出,台灣發起的傳統接生婆計畫透過不斷的教育和訓練,已經在姆祖祖不同社區中形成了一個心理支持團體,而在社區中受村民敬仰的接生婆,除了接生之外,還可以幫助社區裡需要幫助的村民建立起正確的醫療技術和觀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