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人

兩廣龍獅獻瑞 福星高照

新唐人新年晚會將精采演出

【大紀元1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廖鳳琳╱高雄採訪報導)南台灣創團已三十年,曾多次在國內外比賽拔得頭籌,並擁有2004年全民運動會「台灣第一獅王」榮銜的兩廣龍獅戰鼓團,1月20、21日在高雄縣勞工育樂中心演出的全球新唐人新年晚會將登台獻技,為隆重的晚會熱鬧揭開序幕。

這次受邀演出,將配合新年晚會溫馨祥和的氣氛,以活潑討喜的方式呈現祥獅獻瑞的友善美好,期待在新的一年為大家帶來好兆頭、新希望。

獅團溯源

舞獅遊藝在一般年節喜慶,或廟會祭典都深受歡迎。配合隆隆鼓陣的氣勢,不論表現陽剛威猛或活潑戲耍的獅子,都能帶動歡樂的氣氛,在中國人心目中,深具除舊迎新、驅邪納福的象徵意義。

「兩廣龍獅戰鼓團」的前身是「兩廣醒獅團」,團長裴恆宗表示,父祖輩在老家廣東防城(現已劃入廣西)經營武術館,平日習拳練武以防身健體,兼以守護家園。後來集結鄉里同好組成舞獅隊,逢年過節,助興表演以娛鄉親。

1953年裴恆宗的父親來台,帶著思鄉懷舊的心情,持續在高雄市廣東同鄉會名下組團舞獅。裴恆宗長期在環境的濡染和父親指導下,也練就出一身好功夫。1975年始從同鄉會中獨立出來正式創團,至其子裴俊強已是第三代傳承,1999年正式更名註冊為「兩廣龍獅戰鼓團」。

舞獅歷史起源

舞獅文化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早在漢書與唐詩中,即有獅子舞的記載。舞獅可分為南方獅與北方獅兩大類,早期在南方廣東佛山、鶴山一帶,或說是為避瘟疫蔓延,或說是為驅逐一種糟蹋莊稼,殘害牲畜的年獸,秋收農閒時,農民使用竹木製成口大面寬的大頭獅子,塗上繽紛鮮艷色彩,配以喧天鑼鼓、鞭炮,四處舞動,達到了震邪除害的作用。後來相沿成習,成為農業社會,年節或祭典中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舞獅兼具技藝、娛樂及禮節

獅團現任總教練裴俊強說,傳統舞獅背後蘊含許多民俗典故,如採青破陣,店家將一內藏紅包的生菜高懸門柱之上,以考驗舞獅者跳躍取之的技藝,同時生菜諧音「生財」,寓意招財進寶,又兼娛樂效果,可謂皆大歡喜。

過去舞獅還有許多禮節與禁忌,如一般以黑毛獅為主,老師傅舞白鬚白毛獅,代表上乘功夫;若兩獅相遇,獅頭高舉,有挑釁對方意味,必須放低姿態,以表示友善謙讓。

獅團協助困境中的青年學子

裴俊強多年來在幾所學校擔任社團指導老師,注意到一些家境或課業上有困難的孩子,便協助他們來到團裡接受訓練,和孩子一起吃住,形同一個大家庭。這些年輕人受到妥善的照顧,長期下來,彼此培養出相濡以沫、榮辱與共的深厚感情。

裴俊強說,這門技藝深具技術與挑戰性,團員必須有足夠的專注力與默契搭配,都必須仰仗平日紮實的訓練。所以日常對學員要求嚴格,除了飲食起居作息規律之外,同時杜絕不良嗜好,實行簡單樸實的生活習慣,使團員在演出時能夠保持最佳狀態。

承接文化薪傳,舞出藝術層次

當被詢及訓練中最困難的部分時,裴俊強說,獅子的神態包括了喜怒哀樂的表情,為了讓觀者能明確感受到是勇猛發威的,或是俏皮歡樂的獅子,舞獅者必須用心揣摩,才能活靈活現的將屬於藝術層次的精緻質感,細膩傳達出來。

裴恆宗父子都有強烈的文化薪傳使命感,面對當前風行的各類新潮而又炫目刺激的影像娛樂,不免擔憂傳統民俗技藝逐漸缺少生存空間與表演舞台。在立足傳統、開創新局的自我期許下,也寄望政府或民間共同關注民間技藝的發展,以推動文化產業的落實。而對於新唐人電視台致力於宣揚傳統優質文化,則深表認同,而挺身相助演出。◇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