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長篇小說

【小說連載】望南春與冬(1)

【關於作者】

朱執中先生1948年入讀廣東「國民大學新聞系」,後來就讀於南方大學,畢業後曾經擔任《中南工人日報》和《工人日報》(北京)記者。1958年底被「下放」到廣西南寧,被迫離開新聞業20多年。1979年胡耀邦主政期間到「廣西大學新聞教研組」工作,直至1985年去國。這期間以其5年多的新聞教學經驗,創作21萬字的《採訪與採訪心理學》專著。

1985年移民美國後,朱執中先後在《華語快報》、《聯合日報》、《華報》和《大紀元時報》擔任記者,並在《前哨》、《北京之春》、《開放》、《宏觀報》、《黃花崗》和《世界周刊》等港台和美國報刊雜誌發表多篇評論文章。

對自己見證的中共在「土改」期間犯下的罪行,朱執中一直無法釋懷,他從1990年起就開始構思以此為題材創作長篇小說,還原「土改」真相,揭露中共罪行。

*楔子

望南村,地處沃土平川,河網縱橫的珠江三角洲。前臨曾是清澈微藍的東江水,後鄰聞名全省的羅浮山。相傳村始祖建村於南宋末年,至今村史七百多年了。以李姓為眾,旁有他姓共居。歷代村民沿祖訓,睦親藹鄰,敦厚傳家。村內偶有相爭,耆老自調息鬨。代代齊耕共榮,康樂有餘。據雲某代先賢,為謀村人更佳福祉,展鴻圖於未來,曾延聘省內名士,蒞臨觀測望南風水。

此仙風鶴骨名士抵村,幾日內觀外測,繞村四察之後,懇告村賢曰:「貴鄉望南是塊寶地!堤外大川小川簇擁沙洲而相通,七大魚池長潭圍村而潤。水者財也,貴鄉因水而富。村中手足,如能志財者求之,謀財於仁智,享財於勞儉,定必富翁輩出,其將出之於望南也。

稍頓,老居士續告先賢,富甲一方者如朝中將相,史上均屬鳳毛鱗角,貴村芸芸眾生如能躬耕原野,睦親藹鄰,亦將不愁衣食,泥壁茅頂之居,將改磚牆紅瓦之廈了。可惜東來龍氣受創,望南主福而不主祿,難出高官大貴;且恐存遠憂之像,或天災成劫,或人禍傷生,為求天賜福,祖先庇佑!故此後代建大皇廟於村西,多年香火鼎盛。

傳說此居士對望南的神斷,後代屢屢應驗。某些村人往南去香港求財,果然萬貫富翁兼地主一再問世。而村中兄弟果真代代和諧,溫飽之餘,磚瓦之居日漸代替茅廬。可外出求祿者成就不大,李氏宗祠懸掛的御賜高官顯爵名銜的牌匾,都是外地李氏宗親某某榮升後複製送來,以增光彩。

當望南村李姓族人相傳至十四代孫時,據說一場驟然而來特大洪災,沖毀房屋多多間,不幸滅頂者數十。老居士昔日神斷之言不能不信。

誰料傳至二十三、四代時,東來龍氣受創之說不幸又言中,此是人禍而非天災。空前駭人之禍——「土地改革」一役也。寫雄文而操下作者,奉西來謬誤之經行「西來暴政之典」,欺矇大陸芸芸眾生,煽動村中少數品低而不勤不善躬耕之流,賜之以「無法無天」之權傘,不學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和平土改,實行孫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之法,光天化日下掠財奪地,肆意屠殺善良。徒令大陸農村、包括望南寶地頓陷春暖飛雪,夏日凝霜之痛。此人禍比天災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中華民族之悲之苦,亦是望南村李氏族人之悲之憤。因此,《望南春與冬》這本小說,為平望南村不少族人仁心之痛,正義之憤而作。試將「偉大土改運動」的真相與本質塑造個縮影公之於世。正如法國文豪巴爾扎克所言:「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望南春與冬》也是大陸土改的秘史。當然,這僅是嚐試之作,作者殷望更完整更深刻描繪大陸土改真相與本質之作能早日問世。

《望南春與冬》揭示的是,在甚麼歷史條件下、個人又怎樣胼手胝足,少數村民農夫,才有幸變成富翁地主?又在甚麼樣的社會背景之下,這些以智以仁勤儉致富而有益於眾、並為社會尊重的富翁地主,為甚麼會在平地一聲雷之後,忽地變成「罪人」,受盡凌辱、虐待之後,既喪失一生辛勤積累,又遭奪命之殃?其至親家人背此黑鍋、其漫漫長夜又是怎樣過?村中傳統睦親藹鄰的倫理、道德又受到多大衝擊和損害?大陸如此「土改」,有違天經有背地義,為甚麼會被描成怎樣「光輝」,怎樣「偉大」?既如此,又為何半個多世紀以來,都不准國人以言論或文學形式把它的真相與本質(為之歌功頌德者除外)公之於世?如此等等,實令小民費解!而凡此等等「秘密」,《望南春與冬》,會連貫地一一給予批露,讓陰暗齷齪公之於光天化日之下。世上有情者望予垂鑒!

話說望南村李姓族人茂林﹐排行本族自始祖以下的二十二代﹐家住村之西緣。其先祖三代及他兒子朗﹐一連五代﹐代代務農。一家大小躬耕自置薄田﹑菜園三畝多﹐有時亦佃耕少許地以增收。素來雖溫飽略有餘﹐但生財乏道﹐祖傳狹窄小屋﹐黑污泥地﹐亦無法改善。茂林年青時曾立志從商﹐賺微利一新門庭。可惜本錢缺缺﹐其父中年病弱體衰﹐不得不代之主持家計﹐令他壯志難酬﹗尚幸他此志一直未泯﹐待兒子朗長大成人﹐便與妻子齊心合力﹐諄諄啟導兒子並全力助其走上從商之路﹐又幸逢經濟自由發展之世﹐朗與妻子勤而精於經營﹐遂成望南新富﹐光宗耀祖。茂林未竟之志得由兒與媳實現﹐於二十世紀中葉日漸成為望南的傳奇故事。

李朗初投商海﹐曾艱困備嚐﹐此志未堅﹐成敗利鈍一時難料。可他命帶桃花﹐幸天賜良緣﹐娶個賢慧能幹健美俱全嬌媳婦﹐兩人之甜蜜愛情﹐也寓於共同艱苦創業之中﹐他倆的婚姻美滿和事業初成便贏來望南鄉親的艷羨。得嬌妻多方幫助支持﹐李朗聰穎勤奮﹐不久便挑起朗記生意的大樑。他自布貨郎始﹐走村趕墟﹐肩挑布擔送千家﹐辛勞多年打下擴業基礎﹐勇赴望南村近鄰石虎鎮﹐創建小布店﹐繼而開設中型寶號﹐進而擴為大布莊。人生如戲﹐李朗夫婦寓愛情於發展商業之中﹐為世人演出了一局美艷絕倫的戲劇。

天旋地轉﹐江山易色﹐政運頻頻﹐冤案纍纍﹐勤勞營生半輩子﹐常以民生為重的李朗﹐值土改一役﹐於無證無據﹐無法無天之際﹐枉死於家鄉﹗他的一些同行友人與熟稔鄉親也紛紛落難。生死離別時﹐李朗與妻子三十載恩愛﹐哀艷悲壯﹐ 迫於一絲而斷。父與子女家人間非正常永別﹐亦令人愁腸欲斷。李朗後裔幸得一支漂流海外﹐乘故國經濟濱臨崩潰不得不改之時﹐方得回國重振家業。當他與家人﹑ 鄉親團聚共樂之際﹐大家卻有一生難斷的愁痛——壯年橫死我的夫君﹐永別了﹗我的父﹐永別了﹗朗記布莊之主李朗﹐永別了﹗他們仰望蒼天長問﹕是誰之責﹖是誰之罪﹖﹗(楔子完﹐正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