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節慶禮俗

月色嬋娟 燈火輝煌──元宵賞燈的習俗

古人稱夜為「宵」,而正月即元月,故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這一天也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自古以來,人們在元宵節之夜,點上萬盞彩燈,以示慶賀,同時也把元宵節作為黃曆新年的延續。

元宵節始於漢代,據說漢文帝平定「諸呂之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為表示紀念和祝賀,漢文帝每年這日便會出宮與民同樂,並將這日定為「元宵節」,自此,漢代即有正月十五夜不宵禁的傳統,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按中國民間的傳統,這天夜晚,皓月當空,人們燃燈放焰、猜燈謎、吃元宵,以示慶賀。

那麼元宵節為甚麼要點燈呢?民間有這樣一種傳說。相傳很久以前,當一年中第一次月圓的夜晚,人們總是看見一群天神在月光中翩翩起舞,可是有一年的月圓之夜,月亮被一片烏雲遮住,人們看不見天神,便紛紛點起火把,照亮天空,以尋找天神,漸漸地便形成一種民間風俗。

元宵燃燈的另一個傳說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天、地、人三官分別主管上、中、下三元,而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又稱「燈節」。

自漢代起,元宵賞燈的習俗逐漸興盛。到了唐代,元宵節前後三天取消宵禁,從宮廷、街道至平民小屋,處處懸掛綵燈,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皆外出賞燈遊玩,一時間,大街小巷人潮湧動,熱鬧非凡。唐代開元盛世,各種新型花燈的設計更是巧奪天工,精美絕倫,宮廷賞燈還伴隨著燈下歌舞。盛唐詩人蘇道味在《正月十五夜》詩中這樣描寫當時元宵節:「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宋代元宵張燈增加至五天,彩燈的式樣更是出陳推新,如蘇州的五色玻璃燈,福州的白玉燈,新安的無骨燈,讓人眼花撩亂,處在深閨的女子,元宵之夜也可以出來觀燈。此外,猜燈謎在宋代也成為元宵節的一種娛樂遊戲,人們將謎語貼在花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別有一份情趣。

自明太祖開始元宵燈節增為十日,即從正月初八上燈到十七為止。京城中東華門外的燈市屆時是「禁城迢迢通長衢,九門萬戶燈光裡。」京城人是傾城出動觀燈玩耍。清代時,又北方引入冰燈,給元宵的燈會有增添了一種風味,雖然燈節的天數減少了,但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元宵賞燈作為元宵節期間中國民間的一種主要民俗活動,已經延續了千餘年,彩燈的式樣更加豐富多彩,有關刀燈、兔燈、水果燈等表現事物形象的彩燈,也有根據民間故事編製,如狀元遊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彩燈,可謂各式各樣、多彩多姿。@*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