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華國際佛學會議 盼為社會注入慈悲力量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卞金峰基隆市六日電)「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今天進行最後一天研討會,會中,日韓美德等國學者,分別從信仰與藝術領域,深入探討觀音菩薩,引起與會者熱烈討論。主辦單位中華佛學研究所,希望能藉此喚起世界上所有的人發起如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為社會注入一股慈悲與智慧的力量。

觀音形象多變,不只是在信仰中變幻人間應現的菩薩,透過藝術創作的顯現,或表徵或內在,更是信手拈來隨處可得,一連三天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的「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以「觀音的信仰與藝術」為主題。

來自美國的Dorothy C. Wong 副教授以「中古世紀中國之觀音圖像」為題發表論文,他從六朝到唐代中葉以前,觀音形象之發展情況,探討觀音信仰諸多形態,如手持蓮花、柳枝和淨瓶、多頭多臂,或以月映水中為背景等,其形象的象徵意義和觀音信仰產生的背景,並探討西元七世紀到八世紀之間,中國因受到密教影響,尤其在唐代朝廷中,觀音的密教形象之形成,以及此種觀音信仰於中國以外的流傳情形。

德國的東亞藝術史系Petra 博士在其論文「水月觀音隨眾轉變」中談到:根據《歷代名畫集》所述,水月觀音最早的圖像是出現在九世紀,但是,現在只有藉由敦煌寶藏中,一些被認為是十世紀的作品,大家才能得知當時水月觀音圖像的樣貌;在這些作品中,水月觀音處於岩洞中,坐在圓石上,被水與植物所圍繞,以悠閒的神態、身體輕微傾斜、一足置於他足上的姿勢呈現。

韓國釜山大學金明求教授則從觀音在古典小說中的藝術形象上提出其研究論點,他以宋代以後的古典小說為研究範圍,以零散的觀音描寫片段為基本資料,分別從作者、讀者和人物的角度來考察觀音形象的變化,如西遊記、太平廣記、寶卷等。其中觀音多以女性慈母之具體形象描繪,並以魚籃觀音的詮釋最多,藉以了解觀音信仰與民間文化的融合,認識其反映的民間思想與宗教意識,表現小說作品中豐富的象徵意涵及藝術特點。

來自美國的釋智如法師並針對在四川北山佛灣的圖、像和碑銘中,發現地藏菩薩與觀音菩薩之間相似之宗教功能及其相關之發展脈絡,試圖證明北山的藝術,呈現出地藏菩薩與觀音菩薩之信仰,與中國地理文化發展之相關聯性。

此外,日本的小野田俊藏教授則對四件分別收藏於聖地牙哥亞洲藝術博物館、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布達拉宮博物院中,清代四臂觀音圖像的刺繡作品,深入探討作品中,圖像設計之根源與製作的過程。而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就在一系列的精采論文發表中圓滿結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