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生前契約訂金交付信託有玄機 消費者宜留心

人氣: 4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4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四日電)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檢測殯喪業者販售的「生前契約」,結果發現,依政府訂定的作業規範,業者必需將消費者所付訂金的75%交付信託,表面看似合理,但實際上業者所採信託大都是「自益」性質,而非「他益」,且訂金僅限於禮儀服務,屆時還會出現更多費用,消費者千萬要留心。

消基會副董事長謝天仁表示,消基會抽測14家業者的生前契約顯示,有43%的業者未公布「與信託業者簽訂的合約書」,也有29%的業者未確實提供可查詢信託價款的網路連結。

謝天仁指出,信託受益分成自益和他益兩種,自益對消費者沒有保障,業者選擇自益信託時可隨時將消費者的訂金取回使用,而至今幾乎沒有業者選擇對消費者最有利的「他益」信託,即業者不能任意取回信託基金,這也是消費者權益最容易被忽略之處。

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委員王進祥表示,業者的生前契約大都從新台幣18萬元起跳,但這僅包含未來往生之後禮儀服務部份,至於棺木、靈骨塔位、骨灰罐、穴位等其他費用不含在內,這也是消費者容易疏忽之處,屆時要履行生前契約時,卻出現其他大筆費用,容易引發糾紛。

此外,消費者更要睜大眼睛之處在於,往往生前契約的出售者、市場行銷者、和往生後的服務者有時會不同,再加上消費者端,形成四方關係契約,更容易造成化解糾紛的困難度。

王進祥提醒,消費者根本不知道業者採取「自益」信託後,業者可隨時取回資金,而且生前契約推出許多年,部份業者的資金甚至多達數十億元或百億元,這筆錢的利息都到那裡去了?

還有業者建議政府希望能活用這75%的資金作為「轉投資」殯喪設備,王進祥分析,這筆錢原本是用來保障消費者身後的事宜,轉投資之後,風險問題如何擔付?受益人是誰?若不慎虧損,誰來認帳?有相關的保險機制嗎?整個風險配套措施又在那裡?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否則將來容易引爆成社會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