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人

名人傳記精選:一代導演斯皮爾伯格(13)

【大紀元11月13日訊】有關斯皮爾伯格1966年到1969年這幾年的資料是最少的。他自己認為這些資料應該還在。我們沒有找到談話中他所提到的有關那幾年的任何資料。那些無疑讓他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製作的東西也只能用一句話一帶而過。這段說不清的日子反映出他對好萊塢不抱什麼希望,也反映出他對自己不能在21歲前實現當導演的目標的失望。

斯皮爾伯格在長灘交了幾個朋友,一個叫卡爾‧高特雷伯,他曾打算與別人一起合寫劇本《大白鯊》;另一個是托尼‧比爾,年輕的專業演員,他曾在科波拉的影片《現在你是大人物》(Youarea Big Boy Now)中扮演過一個小角色,也曾因表演喜劇而小有名氣,他的願望就是參與製片。他與斯皮爾伯格是從一部名為《滑流》(Slip Stream)的片子開始合作的,這是一部天文方面的片子,可它卻永遠沒能完成。還有攝影師塞芝‧黑格納,他是被一位名叫艾倫‧達威奧的年輕人介紹來的。艾倫‧達威奧也是一個能講述許多有關斯皮爾伯格經歷的人。當約翰‧卡沙維茲執導他的《面貌》(Faces)時,他曾給過斯皮爾伯格幾個星期的跑腿兒工作。

混進環球公司的大門後,要進南加利弗尼亞大學就容易了,即便不是在校學生,也可以時常去看個晚場電影或四處逛逛什麼的。在一次南加利弗尼亞大學畢業生電影回顧展上,斯皮爾伯格結識了很多從事電影方面工作的學生,然而不包括喬治‧盧卡斯。盧卡斯背地裡很怕被人看做不善交際和幼稚可笑的人,他幾乎不怎麼跟人說話,只是全神貫注地製作片子。

斯皮爾伯格的第一撥朋友中有海爾‧巴吾德和他的寫作合夥人馬修‧羅賓斯,他們都畢業於洛杉礬加利弗尼亞大學。他們計劃一邊當斯皮爾伯格的編劇輔導,一邊創作劇本《橫衝直撞大逃亡》(The Sugailand Express)。直到80年代初期,斯皮爾伯格的片子幾乎沒有一部不是在他們的幫助下完成的。

斯皮爾伯格認識了後來導過《油脂》(Grease)和《青青瑚瑚島》(The Blue Lagoon)的導演蘭道爾‧克雷塞爾;《優良素質》(The Right Stuff)的燈光師和《逃跑的藝術家》(The Escape Artist)的導演卡萊伯‧戴沙尼爾;《朱麗婭和現代啟示錄》(Julia and Apocalypse Now)的編劇沃爾特‧默切;《奪寶奇兵》和盧卡斯其他許多影片的指定製片人霍華得‧卡贊基恩;《萬聖節前夜》(Halloween)和《霧》《The Fog》的導演約翰‧卡波恩特;《野人科南》(Canan theBarbarian)和《非凡星期四》(Big Wodnesday)的曲作者巴塞爾‧波里多里斯以及《騙中騙》(The Stiny)和《罐頭廠街》(Cannery Row)的導演大衛‧S‧伍得。

對斯皮爾伯格來說,最重要的是他和約翰‧米留斯成了好朋友。馬斯威是一個留著鬍子的易怒的好戰分子,也是一個衝浪愛好者和檢迷,當他當上導演時,米留斯主動要求讓自己成為這項交易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他自願充當製片廠給馬斯威配的一個特殊滅火器。自稱是好萊塢美國傳奇人物專家的米留斯,是這所學校的叛逆,同時又是這個圈子不可缺少的人物。

當學校因為他打了教授要將他開除時,許多人都罷課直到他被允許復學。米留斯和羅賓期就像斯皮爾伯格的兩位兄長:斯皮爾伯格有急事時,他們會出現;需要幫助時,他們靠得住;當他說話太直不夠策略時,他們給他哀告。自從斯皮爾伯格的父母關係破裂後,他一直在默默地重建著他所失去的理想的家。

1967年夏,斯皮爾伯格決定掌握法律武器。到這時斯皮爾伯格在環球公司已很有名氣,因此他索性表現出就是在這兒工作的樣子。那個每天都跟他打招呼的門衛斯克蒂後來綴他開玩笑時承認,他一直把斯皮爾伯格當成了魯‧瓦薩爾曼的兒子。獨立製片人的行蹤始終來去匆匆。製片廠的後面那擁擠的公寓裡有幾間辦公室被騰了出來。斯皮爾伯格找了一間空屋子。

他向電話交換總台的女人們做了自我介紹,並把自己在分機號告訴了她們。他從攝影器材商店買回幾個常用於小型家庭影院門外的塑料字母。他將自己的名字寫在環球公司的主要名錄中,內容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製片方面表現出色。

斯皮爾伯格並不清楚自己將要在環球公司徘徊多長時間;也許兩年,也許6個月,或許只用3個月。在某個時間他17歲,而在另一個時間他就21歲了。這段不清楚的日子反映出他不再對好萊塢抱有希望,也反映出他對自己在21歲前不能實現當導演的目標失望,就在他似乎不可能在21歲前實現當導演的目標日趨明確的時候,夢想反而實現了。

大概就從這時候起,人們普遍開始認為斯皮爾伯格出生於1946年而不是1947年。毫無疑問,這種錯覺和這錯覺的持續與斯皮爾伯格本人有關。他以前和現在所持的駕照都寫著1947年出生,就像他投票時登記的一樣。1981年《洛杉礬時報》的一位記者注意到了這個矛盾,他不斷地想方設法想從斯皮爾伯格的廣告員那裡得到證實,但他沒有成功。

1983年1月,斯皮爾伯格過了那個盡人皆知的40歲生日後不久,《紐約時報》和許多其他報紙紛紛發表了關於「斯皮爾伯格40歲」的文章。斯皮爾伯格和阿姆伯林公司沒有做任何想糾正此事的表示。1985年,斯皮爾伯格的公開發言人馬文‧萊威面對大眾的疑惑最後告訴《洛杉礬時報》的記者說:「我肯定這事有答案。也許他不在乎人們如何議論他的年齡。他只在乎一件事:拍電影。」這個結論是不容迴避的。斯皮爾伯格之所以把他的生日延後,是為了保留這種概念:他是在21歲以前拍了他第一部電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