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自然

鳥巢(2)編織匠的材料學(下)

外觀上,不同種類的織巢鳥所築的巢也不一樣,有的像球或像提籃,有的還有長長的通道。當然,經驗豐富的老鳥築起巢來也比菜鳥得心應手。

  南美洲的擬椋鳥和酋長鳥,編織築巢的技術也絲毫不輸給織巢鳥,牠們同樣選擇在河岸邊或開闊林地的大樹上聚集築巢。不同的是,牠們體型較大,巢也較大,通常也是利用細長的植物纖維來織巢,巢的長度約60至180公分,呈紡錘狀,巢口朝上。牠們行一夫多妻制,雌鳥養育後代的付出多於雄鳥,常見雌鳥單獨築巢、孵蛋,雄鳥僅負責防禦、交配和育雛。

  擬椋鳥和酋長鳥有時會選擇有黃蜂窩的樹上築巢,目的是黃蜂可以幫忙抵抗猴子等掠食者;如果出現專門吃蜂窩的鳥類,擬椋鳥也會群起抵抗來保護蜂窩,動物間的互利行為在此又見一斑。

  攀雀也是編織高手,牠們體型小,和綠繡眼差不多大,面部有黑色過眼線,看來就像樹林間的蒙面小飛俠,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山雀家族。然而,山雀多半選擇樹洞、岩縫作為築巢地點;攀雀卻能在枝椏上建築一個隨風搖擺的襪形巢。



攀雀與巢 內文中提到攀雀和多數山雀鳥類有一個共通的築巢嗜好,就是喜歡蒐集獸毛做為巢材,不同的地方是,山雀類將獸毛當作巢內襯墊,而攀雀則直接將獸毛編織在巢外層,使整個巢有如掛在樹上的毛襪,任由風再怎麼吹也不覺得冷。

  早春,已配對的攀雀選好巢位後,先用植物莖葉在枝梢做個結,再以樹皮纖維、獸毛和植物的細根,編出一條條垂掛空中的細繩,將繩一圈圈繞住樹枝後,形成許多環,接著在環與環之間以草莖、細枝、羊毛編織成一個襪形巢;巢外再用蜘蛛絲補強,巢內更鋪上柔軟的材料。攀雀雖非山雀家族,但本性也和山雀一樣,都喜歡利用獸毛築巢,其中羊毛在整個巢材組成上佔了大部分,因此,牠們的巢就像一個溫暖的白色毛襪。

  編織的築巢技術其實普遍見於其他鳥類,只是設計上通常比較簡單,技法以堆疊、交結為主,若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巢材之間的介面接觸非常奇妙,彼此交結卻不纏繞,例如白腰文鳥的巢。



綠繡眼與巢 俗稱青笛仔的綠繡眼,是都市三俠(綠繡眼、麻雀、白頭翁)中我認為築巢技術最好的,牠們可以在許多地方築巢,甚至在陽台上滿是棘刺的九重葛枝葉間,也可以發現牠們築的精緻小窩,牠們擅用蜘蛛絲來築巢。



  白腰文鳥常成群結隊,在農村菜園、果園、森林邊緣或河岸草生地不難發現。生殖季節,白腰文鳥會尋一處隱蔽的枝葉,雌雄共同築一個橢圓形的巢。相對於牠們嬌小的身材,巢頗大。巢材以禾本科植物、蕨葉或就地取材的植物組成,和織巢鳥一樣,先搭建一個圓形框架,然後逐步構建外層,以身體稍加擠壓,最終完成主結構,再襯以棉花、禾本科植物的花絮等為內墊。整個巢約5至6天即可完工,巢口位於側邊,有的還有兩個入口,以方便逃生。

摘自:《鳥巢》商周出版社提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