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農糧署長︰國際糧荒 台灣有充分準備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藍祖蔚/專訪) 歷史上,糧食危機向來是引爆時局動亂的導火線之一。今年以來,稻米、玉米和小麥價格連續創下歷史新高,亞洲、西非、加勒比海地區的印尼、越南、菲律賓、塞內加爾、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埃及和海地等國都已因為食品價格上漲導致社會暴動,國際貨幣基金甚至警告,糧食價格節節上升可能導致戰爭危機。面對國際糧荒危機,農委會農糧署黃有才署長日前接受本報專訪,就當前農業問題的「危機」與「對策」,提出他的看法。


農糧署署長黃有才(右)接受本報記者藍祖蔚(左)專訪。//(自由時報)

記者問:過去一年來,國際上何以會陸續發生糧食危機?成因為何?

黃有才答:糧食危機發生的原因極多,簡單來講有三個原因,首先是印度和中國這些人口眾多的新興大國強力發展經濟,導致農地大量流失,生活改善之後,糧食需求增加,不只人吃穀物,畜牧業的動物也要吃穀物,導致穀物需求量多出一倍。

其次是新興國家崛起後,能源消耗增加,導致原油價格上漲,開發生質能源成為歐美國家努力的方向,美國研究顯示,一旦原油價格超過六十美元,用玉米製造生質聚合物,取代石油提煉的聚合物就符合經濟效益,布什總統二年前就宣布以玉米為主要生質燃料後,玉米價格立刻上漲,原本供應飼料的玉米因而短缺,飼料價格也跟著飛漲。再加上歐美都有大量農地轉作可以生產生質燃油的作物,影響了穀物產量。

第三是全球氣候異常,例如澳洲就因雨水不足,導致農作短缺,不再出口穀物。三個因素匯聚衝撞在一起就導致全球糧食危機,主要的稻米外銷國家如泰國、埃及和越南都受到影響,埃及和越南日前陸續停止稻米出口,更加重了危機感。

米價上漲 非受國際影響

問:今天的專訪目的就是想確知,面對這一波全球糧食危機,台灣能否置身事外?

答:台灣政府一直很重視糧食安全,也一直採取有效措施,保證糧食充足,從稻米保價收購制度到農地農用政策都是在確保台灣的糧食生產能夠自給自足,但是相對付出的代價就比別人高。

在反共抗俄年代,增產是首要考量,一方面大幅開發農地與水利,一方面採行肥料換穀政策,刺激農民生產。一九七○年代發生第一次能源危機時,國內一度發生短期的搶糧風波,和今日的國際搶糧情況有點相近,於是蔣經國就提出了「有比無好」的基本農業政策,在「寧可過剩,不要不足」的理念下,政府採取高價保證收購制度以刺激生產,以比市場價格更高的價格收購米糧,同時還要負擔蓋倉庫、管理等費用,可以是說用全民的錢來補貼農糧,因而也引發了不少爭議,認為可以從泰國和美國進口稻米,何必花大錢做傻事?

儘管如此,政府「有比無好」的農業政策始終不變,客觀環境上,國人對稻米的需求已經大減,以前每人每年吃掉約一百二十公斤稻米,如今只需五十公斤,也就是說八十萬公頃農地事實上只要有卅萬公頃農地來生產糧食就夠了。於是政府為免生產過剩,也採取休耕政策和轉作補貼,每年花上百億費用以繼續保持農地農用,再加上前年修訂的糧食管理法規定國內儲備三個月的安全存糧,公糧倉庫中常保卅一萬公噸的糙米,一旦有緊急狀況發生,另外還有廿二萬公頃的農地可以立即生產稻作,二期稻作也只要三、四個月就可以收割,所以完全不受國際米價上漲的影響。台灣絕對有能力迎接國際稻米市場的變局。

問:話雖如此,但是國內米價從去年11月起不也還是直線上漲嗎?

安全優先 不會出口稻米

答:台灣稻米價格確實比去年同期上漲了一成五,上漲的原因主要是去年二期稻作受到去年柯羅莎颱風影響,歉收十三萬噸白米,但是泰國米至少漲了七成,兩者並無連帶關係,台灣米價上揚的原因是與國際市場急漲原因完全切割的。農糧署從3月份起採取了積極作為,每週釋出一萬噸公糧進入到市場,強烈打消市場預期漲價心理,但是顧慮農民收益,所以讓價格反映合理成本。

問:既然如此,面對亞洲米荒,台灣稻米有出口計畫嗎?

答:台灣的農業生產環境得天獨厚,面對國際米價上漲,確實有人來接觸米倉中的黃舊米,但是除了少部分糧商賣出一小部分給香港外,政府並沒有賣,主要還是基於糧食安全優先於外匯的心理;另外也是泰國、越南的稻米生產成本遠比我們低得多,又是全年都有收割,台灣稻米若要輸出,還是得朝精緻化路線去發展。

問:除了稻米,小麥價格也直線上漲,不但影響了麵粉價格,連麵包和麵條都跟著貴了,人民都感受到物價壓力,農糧署如何因應?

答:五十年前,台灣人以米食為主,對麵粉的依存度沒有這麼高;五十年來大家口味變了,米少吃了,麵包店四處都是,一時也改不了。

台灣沒有大規模的小麥種植,只有金門一千五百公頃的小麥種植用來做高粱酒的酒麴等補充原料,主要是因小麵在溫帶育成,並不適合亞熱帶的台灣生產,產量少,品質亦不理想。所以我們鼓勵大家改採米穀粉來替代麵粉,在一般麵粉上如果摻上三十%的米穀粉,做成的麵粉製品在口感上就不會差別太大,希望能夠減少十%的麵粉需求。目前我們正委託穀類研究所提出產學合作案,調整麵粉廠生產線作業,產製米穀粉以便上市供麵包店使用。只是,米產品還有技術要突破,從製作過程、方便性到實用性都要調整。

問:飼料玉米價格近年也漲了一倍,連帶地使得禽畜產品,甚至雞蛋、鴨蛋價格創新高,我國有無因應方法?

答:玉米價格高,主要是歐美大力發展生質燃油,大量玉米轉作生質燃料去了,農委會曾和經濟部研究是否也要比照跟進種植玉米以發展生質燃油,最後的結論是生產成本過高,不具備競爭力,現階段並不適宜採取補貼政策來推動玉米種植。

不過,作為飼料用的玉米栽種卻很順利,分別在嘉義六腳和義竹兩個農會試種玉米後,成果不錯,讓休耕農地能再利用,農民也能增加收入,飼料商亦可有不同貨源,可說是一舉數得。可是產量畢竟有限,就算年產量達到一百萬公噸玉米,畢竟還不夠台灣豬隻一年五百萬公噸玉米的需求量。台灣的豬和雞都吃價格昂貴的飼料西餐,難免就會有人來質疑台灣到底適不適合發展畜牧業?這一波全球性的糧食問題,其實也提供了大家另一個角度重新省思未來的糧食和農牧政策。

優勢農業 建立獨特品牌

問:台灣三不五時就會遇上菜價波動,農糧署有什麼因應之道?如何解決生產過剩問題?又如何才能達到產銷平衡,不再惡性循環?

答:菜價波動主要是受颱風或豪雨等天候影響的供需問題,所以,首先是做好能夠防風防雨的農作設施,利用塑膠布網室或高架水平網室等設施,讓雨水不直接打落菜葉,再做好排水,就可保護菜源。

其次,則是分散產地,以前葉菜產地主要集中雲林,一旦受災嚴重,全台都遭殃,這幾年桃園產銷班的成功產出,不但紓解了局部大雨造成的農菜損害,也讓農民賺了不少錢。至於儲藏機制的現代化通路,既可以調節豐收與歉收的貨源,也讓民眾接受冷藏菜;至於登記制度的實施更可以有效輔導農民做好規劃,多做逆向操作,不要一窩蜂生產某些熱門農作,豐收反成災。

問:台灣農業未來的生存與發展遠景為何?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

答:台灣水果其實很有外銷潛力,不論是芒果、木瓜或鳳梨都有極佳口碑和外銷實力,問題在於我們在品牌和品質的經營努力都還不夠,台灣水果要前進日韓或者中國,都應保有長期經營的信念,要走出去,就不能照傳統那一套做,開發獨特品牌,並且順利登記權利,想要進口的國家就會付權利金給我們,台灣的毛豆和茄子都是這樣順利走上國際的,一方面開發品質精良的農產品,再加上自有的獨特品牌,農業活力結合智慧財產,就能走出一條大道。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