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部分油價漲幅全民買單 學者質疑仍失公平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日報導】-通膨衝擊與檢討因應專題報導系列之八(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一日電)掀開油價壓力鍋,一次調價卻分兩次宣布的處理程序,讓新政府「馬上」傷痕累累,誠信受損。雖然透過調降油品貨物稅和中油吸收,讓6月油價少漲40%,但國庫與中油合計每月短收近新台幣30億元,還是要由全民買單,不但模糊了「以價制量」的節能政策目標,也有失公平正義。

台灣新政府上任,凍漲半年的油價解凍,浮動油價機制恢復運作,原定6月1日宣布、2日凌晨零時起生效的新油價,行政院在5月27日傍晚無預警宣布,28日零時起調漲,讓民眾措手不及,罵聲連連。

上任不到十天的行政院長劉兆玄、經濟部長尹啟銘先後為此事造成民怨與不便道歉,但也解釋決策有其不得不然,政府已盡力設計完整配套,減輕衝擊。

劉兆玄在29日的行政院院會慰勉內閣團隊,施政不必在意一時的褒貶,最重要的是確定最後能否達到政策目標。

那麼,油價調漲的政策目標是什麼?

台灣行政院5月22日第一次公布的油電價調整方案,以繁複的設計與配套,壓低電價、燃料油、天然氣、桶裝瓦斯漲幅,但傾向讓汽柴油「充分反映」國際變動幅度,意在以價制量,鼓勵節能。

到了5月27日行政院宣布拍板的油價調整方案,卻決定6月份汽柴油漲幅60%由使用者負擔,其餘20%由中油吸收,20%由行政院調降油品貨物稅承擔。

換算起來,6月份汽、柴油每公升各調漲3.9元、4.4元,中油和國庫合計再吸收每公升2.6元、2.8元的差額。

中油估算,每個月需吸收的金額約為13億餘元;台灣財政部估計,油品貨物稅每個月將減收16億元(包含台塑油品貨物稅);兩者合計每個月將近30億元的短收金額,全都要由國庫買單,也就是全民共同承擔。

雖然行政院宣示下次(7月份)油價調整將完全回歸浮動機制,但降稅與中油吸收的這2元多差價將繼續貼補下去,最少持續到年底。換算起來,中油和國庫這7個月將減收逾200億元,同樣是由全民買單。

透過這樣的「多元吸收」,油價漲幅壓低了,降低了一般民眾的負擔,但也大失「以價制量」意義,汽、柴油油品貨物稅大幅調降19%、35%,更受到經濟學者、立委同聲批評,質疑失去「使用者付費」公平性。

民進黨籍立委李俊毅、林淑芬、賴清德等認為,調降油品貨物稅,形同補貼在油價凍漲期間擴大外銷牟利的台塑石化,與其補貼台塑,何不把這筆錢拿來加碼補貼大眾運輸業?

身為能源主管機關,經濟部一向不贊同調降油品貨物稅,不管是民進黨執政時期,或是新上任的國民黨政府,經濟部都深知調降油品貨物稅會造成用油愈多、補貼愈多,不開車者補貼開車族、開小車者補貼開大車者的不公平現象。

5月22日行政院宣布油價調漲方案,當天下午國民黨籍立委廖正井、邱鏡淳等建議以調降油品貨物稅,換取油價少漲,當時尹啟銘還表示,「很多經濟學者都反對,還是回歸使用者付費比較好。」言猶在耳,政府決策卻不得不轉寰。

從實際發油量來看,根據能源局與中油統計,2006年、2007年全年汽油需求量分別比前一年減少3%、2.5%;今年第一季車用汽油消費量比去年同期減少2.15%,車用柴油減少3.6%;4月份中油平均每日汽、柴油發油量又比3月份減少7.8%、8.2%。

台灣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統計顯示,今年1至4月台北捷運搭乘人數達到1.4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8.7%,預估油價調漲後,搭乘人數還會再增加。

這些數據在在顯示,高油價確實遏止汽柴油消費量,促使居住在都會區、有便捷大眾運輸工具可利用的民眾減少開車,改搭大眾運輸;車市狀況也顯示,愈來愈多民眾捨棄耗油大車,改換較省油的小車。

這不正是台灣政府期待民眾響應的節能減碳嗎?

這次的油電價調整,劉兆玄宣示要達成的政策目標包括達到使用者付費的公平正義原則、讓大眾運輸成為主流交通工具、維持甚至增加企業競爭力,以及照顧弱勢與農漁行業。

撇開無預警提早調漲油價的程序瑕疵不談,台灣行政院最後拍板的油價調漲方案,是否有助於達成其宣示的政策目標?留待社會公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