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序書摘

書摘:逃避與執著

「逃避與執著」這個問題經常在我們的生活裡出現,因為人往往看不見自己在逃避什麼,也弄不清楚自己為何執著,這樣的心怎能自由呢?又哪來的勇氣改變?我們的心若希望獲得自由,就要正視逃避與執著,生命才會有所改變。

 

擁有,就有安全感?

一旦認真觀察,便會發現生活中充滿了執著和逃避;逃避與執著基本上是同一件事,只是逃避相對來說安全一些。

上一講我們提到,人的生活好像在走吊橋,始終處於搖晃的狀態,一般人卻以為自己走的是堅固的水泥橋,一路走著,一路抓取位置,人的安全感因此常面臨挑戰。例如一個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的人,既可以養活自己,固定工作也讓他有目標,這種擁有目標又有依靠的生活情境,相對而言,理應很有安全感,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人常常會焦慮自己的未來,當擁有的時候,便害怕擁有的東西消失不見,這點從台灣的房屋建築即可窺見一二。大街小巷到處都是鐵門鐵窗,說穿了,是因為害怕被侵犯,害怕失去原來擁有的東西,為了保有安全感,只得把失去的風險降到最低,於是寧願把自己關在鐵窗裡。

人們雖然外在的安定解決了,可是內在渴求安全感的問題仍未解決:公務員儘管看似安定,還是會擔心升遷的問題;女孩子交了男朋友,擔心男朋友變心;男人娶了老婆,怕老婆跑了;父母生了孩子,害怕子女長大不成材……人們害怕失去的東西太多了!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一方面努力讓威脅降到最低,一方面也隱約知道安全感永遠會受到挑戰,為了免於挑戰,也為了堅持所擁有的,我們只好選擇逃避,忽略內心的需求,假裝這些威脅不存在。

一旦擁有,更害怕失去

有一個經驗,讓我印象深刻。當時我為一百多位中學老師上課,他們鎮日面對青春期的學生,所費的精力與承受的壓力超乎想像。所以課程中,他們發了一堆牢騷,抱怨學校制度;抱怨家長不能配合、不夠尊重;抱怨學生難教……就是沒抱怨自己。不過,仍有少數幾位老師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他們提問:「既然國中老師這麼難當,為何我們要當呢?」

有人回答說受限於師範系統的分發,所以不得不當。於是我趁機將焦點拉回,請他們在「為何明知教師不好當卻仍要當」這個問題上多著墨。畢竟教育制度不是這群人能改變的;家長不配合也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國中學生難教,也不是我們能掌握的。那麼,是不是回頭問問自己為何在這個位置?又帶著怎樣的心態來做這件事情?我希望這樣的聲音能夠發酵,引發出更多內省的聲音。

當時,現場有位老師非常生氣地站起來,指責那位發出自省聲音的老師,「如果都是我們的錯,那我們還來上課做什麼?」儘管那位老師誠懇地解釋:「我並沒有說是我們自己的錯,只是認為應該看看自己為什麼要處在這個位置上。」但這樣的說明並沒有平息這位老師的怒氣,他始終無法回到原點思考,反而更生氣地捍衛自己和想法。

當時的我年輕氣盛,加上快到下課時間了,於是我直接告訴這位滿懷怒氣的老師:「那你為何還要當國中老師?如果不當,不就沒事了!」這樣的回應想當然讓這位老師更氣憤。

他憤怒的臉,使我後來深刻反省起自己的輕率、孟浪。一段時日後,我終於明白,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他的價值受到挑戰,可是他為何氣得連話都說不出來?因為他的安全感受到挑戰。他為了保有那份工作,才受學生的氣,可是我居然告訴他,如果離開就不用受氣,這個說法顯然挑戰到他的生存維護。表面上他好像一直執著於指責、抱怨外界,但實際上他是在逃避面對自己的安全感不斷受到挑戰,所以說執著與逃避其實是同一件事。

確定了,就不會再改變?

一般人執著於名望和利益,深入探究,名利對人到底有什麼好處?答案可能是:有安全感、受到尊敬、可以掌控和操縱……但是,一個愈喜歡操控的人,往往愈缺乏安全感。這是很吊詭的現象。名利讓人可以操控,藉以獲得安全感,然而,多數人一旦擁有了名利,又得用盡辦法去維護、操控他所擁有的事物。面對威脅時,不自覺地會以憤怒來防衛,可是不管再怎麼逃避,害怕失去的恐懼感卻始終存在。

有位朋友告訴我他的自身經驗。有一回,他和一位老師約好見面,一早就開車出門,但出門前忘了和這位老師再次確認,由於不太安心,所以半路上就打電話給這位老師,沒想到對方居然告訴他因為沒有再確認,所以另外安排了別的約會。

我朋友聽了,先是一楞,接著把車子停到路邊,思考自己現在要到哪裡去?要做些什麼?他發現自己的心是惶惶然的,不曉得該怎麼辦。在車上坐了幾分鐘後,他決定再打電話和那位老師約時間,電話中傳來的是老師已取消原本的約會,決定和他見面。突然間,我的朋友又覺得自己的人生有目標了!

這個例子其實也是人生的縮影。當這位朋友開車子出門時,因為有目標,就像一個人以為自己擁有什麼;可是約會一旦取消,突然失去了方向,他擁有的也瞬間消失,人因此無所適從;等到約會再度恢復,他又覺得自己有目標了。

其實,約會隨時有改變的可能,可是我們都以為約好了就不會再改變,就像我們認定了一個目標,自以為抓住了努力的方向,就朝那個方向走,從沒想到方向也可能因為種種因素而改變或消失。

執著,生起於確定與不確定間的搖擺

人通常覺得人生有目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過日子也應該有固定的模式,就像肚子餓了要吃飯、累了要睡覺一樣自然。如此便形成我們的慣性,認為對的事就不能改變,已經擁有的東西不能失去,確定的不能變成不確定。執著因而形成。

執著往往是心有所繫。有所繫,便帶來安穩踏實的感受,所以一旦「繫住」就不能改變和消失,如果改變或消失,心又無所繫,就會因為不安定而努力想回到有所繫的狀態,形成一種追逐。就像我那位朋友突然不知何去何從,他呆坐在車裡的那幾分鐘,就是處於不確定的狀態;可是,當他再度確定對方可以照原定時間見面時,突然間,他又有了方向,確定感回來了。

摘自《勇氣與自由》心靈工坊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