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

為「現在」的自己負責

一直悔恨已逝去的不幸,只會招致更多不幸。──英國文學家威廉‧莎士比亞

很久以前,有個心理學家為了證明「暗示」對人可能產生的影響,做了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實驗地點是一家孤兒院,他讓院裡的孩子長期接受一個「暗示」──沒有父母的孩子,比較容易學壞。

孤兒院的公布欄張貼的新聞報導,內容多半是:「變態殺手落網!專家推測起因於年幼喪母導致心理變態」、「男子吸毒暴斃!長期孤單讓他沉迷毒品!」就連孤兒院的老師,也被交代常用言語「暗示」小朋友:「沒有父母的孩子容易被人看不起,你們要有心理準備」、「社會普遍認為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成就較低」。這樣的暗示持續了十多年,直到這批孩子離開育幼院,步入社會,心理學家一直在暗中進行追蹤。他原以為,這個實驗可以證實「暗示」對人產生的負面影響。在他的假設中,這批孩子應該終其一生都不可能有良好的成就。

但讓他震驚的是,實驗結果竟兩極化:只有一半的孩子符合他的論述,成年後成就低落,甚至淪為罪犯;但另一半的孩子則讓他跌破眼鏡,他們之中有人事業有成,成為富翁、有人擔任學者醫師、甚至有人開設孤兒院幫助相同經歷的孩子。

心理學家於是進行深度訪查,問這兩批人相同的問題:「童年生活對你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成就較低的那群人,異口同聲地說身為孤兒讓他們非常痛苦,缺乏關愛,行為偏差也是理所當然的。成就較高的那群人,也認為童年對他們產生了影響,但他們說的卻是:「老師一直告誡我們,沒有父母的孩子容易誤入歧途,所以我格外謹慎」、「我一定要證明孤兒也能非常傑出」!

心理學家最後做出結論:負面思維的人,一直思考著自己失去的,然後愈陷愈深,無法自拔;正面思維的人,同樣思考著自己失去的,但他們會想辦法開拓新局。

【心的體驗】

新聞報導青少年犯罪,常草草用「這個孩子出生於單親家庭」做結,實在很不公平。因為,我認識太多出自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們比其他人更獨立、負責、傑出!只可惜媒體很少報導這些正面的案例,否則一定能鼓舞許多單親家庭的孩子。

「性格決定命運」是老生常談,卻也是我人生中最受用的一句話。面對人生中的不圓滿時,人們常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思維,讓人生的走向產生極大的差異。第一種人,總是對人生中欠缺的耿耿於懷,把所有「現在」的不如意,全都推給自己的「過去」;一種是把「過去」的不如意視為借鏡,積極為自己的「現在」負責。@

摘自 《就算失去一切,我也要勇敢活下去》沙發書坊文化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