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真情

青松絮語:維也納森林

有人說,來維也納要看兩樣東西,維也納森林和多瑙河。大概源於施特勞斯的兩首曲子──《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和《藍色多瑙河》吧。有朋友這兩個地方都去了,回來告訴我們:很失望,維也納的森林不像森林,多瑙河也不是藍色的……

人都這樣,在生活中會逐漸形成許多觀念,這些觀念幾乎成了人思維的主導。比如,我們聽說有首曲子叫《藍色多瑙河》,就以為多瑙河是藍的;聽說維也納有森林,就以為維也納的森林像熱帶雨林那樣茂密。一旦發現現實與觀念不一樣,就變得失望,覺得現實有問題。其實,有問題的是人自己,而非現實。

多瑙河的顏色自然是變化的,有時候可能並不呈現藍色,但這並不影響多瑙河是藍色時的美麗。我也去看過多瑙河,那時多瑙河的確是藍色的。於是告訴朋友說,她沒見到藍色的多瑙河,並不代表多瑙河永遠不是藍色。朋友驚異地說不可能。於是繼續和她開玩笑說,實在不信就守在多瑙河邊,看它一天二十四小時是如何變化的。朋友也笑,知道那並不現實。

至於維也納的森林,我們也去看了,發現沒有像朋友說的那樣令人失望。的確,維也納的森林沒有熱帶雨林那樣雄偉茂密,但維也納森林有自己的美。當初,給施特勞斯靈感的,也許並不是維也納森林的壯觀,而是其小巧玲瓏靜謐的美。回來後,告訴朋友,說:我們並沒有覺得維也納森林如何讓人失望,反倒覺得它非常美,你覺得失望是因為想到「森林」吧,而維也納森林的英文名字是“woods”,沒有聲稱自己是森林,所以這裏面也有翻譯的錯。

由這兩件事可以看出,我們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讓觀念先入為主。許多觀念本身就是錯的,如果我們讓觀念做了主導,可能會錯過很多美麗。觀念包括我們平時耳聞目睹所接收的資訊,比如我們在國內看的「新聞聯播」之類的。專制國家的很多宣傳都是功利性的,是想控制老百姓的意志,以實現所謂的保護國家利益之類的目的。我們要做明白人,就不要讓觀念輕易入主,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也許看到的世界就很不一樣。@*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