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物

國寶級繪繡大師陳嗣雪 針情展畫意

【大紀元5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郭展鴻、楊美琴中壢報導)85歲的國寶級藝術家陳嗣雪女士是兩岸碩果僅存的飛針繡第二代傳人。曾獲「民族藝術薪傳獎」、「文建會金爵獎章」等多項國家大獎。19日接受母校中央大學慶祝第94屆校慶之邀,展出其聞名中外的「遠觀似畫,近看是飛針繡」的繪繡創作個展,以及從未曝光的國畫首展。同時致贈象徵中大精神的「六朝松」畫作予學校典藏,並期勉青年學子:「作事情要有恆心、有耐心、有決心,不要怕失敗。」

開幕茶會於19日上午11時由精彩的古箏表演與中國古典舞拉開序曲,致贈「六朝松」畫作儀式由中大副校長李誠博士代表接受,並回贈感謝狀。陳嗣雪致詞時表示,畫作贈送學校比自己留下來更有意義,希望「六朝松」的精神能永遠在中大發揚。此外,中壢副市長林香美與多位貴賓以及陳嗣雪的學生施惠曄等都趕到會場致意。



陳嗣雪女士的繪繡作品「母與子」。(攝影:楊美琴 /大紀元)



陳嗣雪女士的繪繡作品「父子情」。(攝影:楊美琴 /大紀元)

陳嗣雪為中國近代工筆畫家陳之佛的長女,3歲時即被父親發覺其藝術天份,並加以栽培,因為從小受到父親繪畫的熏陶,「繡畫合一」的工夫特別令人讚賞。她表示此次首展的國畫是在讀藝術系時的習作,由於父親的妥善收藏,得以幸運躲過文革未被燒毀,直到1988年開放大陸探親才被尋回。此次展出也包含了一個父親對子女的愛!

陳嗣雪婚後相夫教子之餘,屢次想再從事藝術工作,但往往被現實生活的繁重而擊敗。她表示,1962年獲知父親在大陸逝世的消息,激發其衝破重重困難的意志,「我感到對父親的虧欠,不能再沉淪,更不能虧欠父親賜我嗣雪之名。因為家父以工筆花鳥聞名藝壇,他畫上的署名就是雪翁」,從此開始全心投入繪繡藝術。從無到有、閉門創作,經過5年足不出戶的努力,終於舉辦了紀念父親的繪繡個展,飛針繡也因此轟動海內外藝壇,這樣一路走來已逾50年。

陳嗣雪表示,刺繡和繪畫一樣,可以表現出各自的風格和修養,但也必須具備智慧、技巧和毅力。陳嗣雪本著「做事情,要麼不做,要麼就要做最好的」熱忱與堅持,造就了今日的成就。其作品自30年前即多次應政府邀請製作多國元首繡像,並當作國禮,致贈友邦珍藏。

陳嗣雪的女兒蔡文恂說,母親79歲還能穿針引線,80歲依舊開展覽,直到近年因眼疾而封針。母親最擔心,自己年紀大了,飛針繡會失傳。所以總是將飛針繡的推廣擺在第一位,即使目前父親病重,母親仍排除萬難花了數月整理與修補首展的國畫作品。目前蔡文恂為推廣此項絕藝,創立了中華民國亂針繪繡協會,擔負發揚光大的重責。

陳嗣雪繡畫的主題遍及國畫、西畫,最拿手的就是動物、人物。她繡過中國仕女、達芬奇的畫像,在蔣宋美齡百歲誕辰曾送她一幅繡像當賀禮,也讓蔣宋美齡愛不釋手,現在還保存在紐約官邸。她表示最難的其實是繪繡人像,難在內心境界的神態表情。

此次「針情畫意——陳嗣雪個展」在中央大學的藝文中心展出,19日下午並舉辦講座「我與中大–我的藝術創作之路」,展期至6月7日止,開放時間:10:00–17:00(週一休),歡迎民眾前往蒞臨觀賞。

飛針繡小檔案

飛針繡又名亂針繡,是繪畫與刺繡的綜合藝術,因此也稱為繪繡;超脫中國傳統針法,將西畫的線條技巧運用到刺繡的針法上,採用長短粗細不一的繡線,以繪畫的筆法繡織而成。繡線看似很亂,其實是寓有繪畫筆法,故亂中有序,表達出繪畫的底蘊。同時因為不是以純粹的針法技巧所完成,繡者必定具有一定的繪畫理論知識和繪畫技巧,方能表達繡品的韻味,故其難度很大,所以至今從事這項藝術的人為數很少,年輕者更少。◇

(http://www.dajiyuan.com)



陳嗣雪女士(左二)與女兒蔡文恂以及中央大學副校長李誠博士(右二)合影。(攝影:楊美琴 /大紀元)



陳嗣雪女士於「六朝松」畫作前接受中央大學副校長李誠博士致贈的感謝狀。(攝影:楊美琴 /大紀元)



中壢副市長林香美到場致意。(攝影:楊美琴 /大紀元)



陳嗣雪女士與貴賓們合影。(攝影:楊美琴 /大紀元)



陳嗣雪的女兒蔡文恂創立了中華民國亂針繪繡協會,擔負發揚光大的重責。(攝影:楊美琴 /大紀元)



陳嗣雪女士於其國畫作品「六朝松」前留影。(攝影:楊美琴 /大紀元)



開幕茶會於19日上午11時由精彩的中國古典舞拉開序曲。(攝影:楊美琴 /大紀元)



開幕茶會於19日上午11時由精彩的古箏表演拉開序曲。(攝影:楊美琴 /大紀元)



陳嗣雪女士的繪繡作品「犬羊一家親」。(攝影:楊美琴 /大紀元)



陳嗣雪女士的繪繡作品「赴湯蹈火」。(攝影:楊美琴 /大紀元)



陳嗣雪女士的繪繡作品「荷塘觀魚」。(攝影:楊美琴 /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