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索

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9-2)

妙哉,众妙之门

老庄悟道之奥秘,其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在于他抵达“知常”以后,就放弃智识,不要智识。所谓“知常”,我以为只要知性就够了,不须要运用理性。即对我们所处的世界,认识“一般时真理”(参阅有关我论述《真理》一章)就够了。

我们用知性“知常”了,这个世界就被我们所认识,若果我们运用理性,继续追问下去,这个宇宙世界就永远认识不了。西方人的理性,对科学很有用处,可是对哲学既是个死结。

表面上我们看到理性似乎无所不能,他不断地认识事物,这个世界不断被发现、不断被认识,可是我们得到的永远是相对而达不到绝对。这个理性的诱使,反而使哲学陷入困境,裹足不前。那些追求“第一动因”,寻求本体论的哲学家们,只能望“无”兴叹。

理性无法“打破沙锣问到底”,它无法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是阿里士多德创造关于思维的逻辑学以来可能没料到的困境。理性竟会如此无能,常使人陷于自相矛盾之中?及至到了康德的出现,才指出了理性的局限性。康德虽为理性画清了界线,但其遇到终极问题,还是“不可知论”。究其原因,还是理性在作怪。而老子则不同,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涉及理性,只到知性的“知常”而止。

“知常”就是认识了这个人类的世界,决不会有理性的困扰。因为“知常”了,这个世界不再有激起我们意识的欲望,意志寄托于意识的活动来寻求归宿落了空,人生到头来竟是如此毫无意义:一切都随着死亡而消失,什么荣华富贵、什么王尊贵主、什么人生刺激享受,都没有用,一切都是短暂而虚妄的梦幻。但意志不会就此屈服于知性而停止活动,一是跨向理性掉入不可知论的深渊让意志梦断黄梁,无所归宿而死;二是到知性的“知常”而止,转而去作天人感应,抵达天人合一的境界,让意志归宿于那圆满的心。

一切都完美了,完善了,生命意志有了归宿的满足感(梁漱溟称之为“情志安宁”)。于是,意志有了安适的场所,它不再蠢蠢欲动,它不再有所欲望,它与心合而为一,它安息了。人在他有生之年得到永恒的价值意义。

西方哲学自阿里士多德以后,虽有类似老子“无”的天启哲学,但因为这些哲学都是在理性走到尽头后,无法证明世界宇宙最后的“自动因”或说“物自体”才转而祈求天启,因此这些哲学都带上神秘的色彩。而老子的哲学不同,他认为“知常”就是认识这个世界了(见老子《道德经》第16章“知常曰明”,266页)。这个世界不需要再认识,就是“人法地”(《道德经》第25章268页)的任务已经完成,可以转而去“地法天”了。

这是几千年来,人们看不到老子这个道无玄妙之处。这也是西方理性哲学所无法理解的。

(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