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什么是真正的孝道

周明

人气 1022
标签: ,

【大纪元5月4日讯】在今天的大陆农村,偶尔会看到一些家户的墙上挂着“天地君亲师”的字样,一股传统文化古风的余韵淡然而出,让人倍感亲切。然而今天的国人泡在邪党文化的脓水中,对其深刻内涵恐怕早已遗忘,比如说什么是孝,今人所理解的就是奉养父母,让父母过得好,听父母的话,当然不能说这样做不对,但是它不全面,没有涉及到孝的深刻内涵,如果一味的强调听父母的话,而不问其言合不合道,该不该听,那么就会造成对传统“孝道”的割裂,在行为上偏离了真正的“孝”。

要理解什么是孝,就得首先理解什么是道。因为中国的文化都是从道(天道)中衍生出来的,具体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有为君之道、为臣之道、夫妻之道、用兵之道、经商之道、求学之道……等等各种各样的道,而孝道也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孝道也就是以道为指导,以同化道的属性、实践道的内涵为目的,符合天道的那种敬亲的行为,也就是以天地为人类首要的生养之父母,把塑造人类精神与道德属性的天地作为孝的最高目的和最终归宿,而把塑造人类肉体的父母仅仅作为这个孝道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在奉行天道的前提下,用符合天道的礼来亲敬和供养父母,天地为尊,君父其次,这就是孝道的内涵。

在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上,孝的具体位置对应着“亲”,表示着一种对父母双亲的符合天道的尊敬和奉养的行为。在古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对“矛盾”——忠孝不能两全,此时人们的选择往往是尽忠为先,尽孝其次,那么这算不算一种不孝呢?其实,今人所产生的关于道德方面的种种矛盾的说法,都是源于对“道”不能一以贯之的理解和执行,是对道的理解上的割裂所造成的。而这种割裂在古代却是不存在的,尽忠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更高层次上的尽孝,这几乎是古人人所皆知的伦理常识,因此所谓的忠孝不能两全而只能尽忠优先,这并非是不孝,而是舍小孝而尽大孝,是古人实践天道的一种重要的行为体现。

忠在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上对应着“君”的位置,一般理解为对君主的忠诚不贰,但是刚才讲了,如果我们把“道”割裂开来理解,就容易产生道德领域的矛盾,以忠君为例,如果不看牌位上君前面的“天地”二字,抛开天地的权威而只是孤立的讲忠君,那么就很容易把本应是对天道的忠诚歪曲为对君主本人的忠诚。以一以贯之的道来理解,君在道德层面上不是君主本身,而是天地之道德属性在人间的化身和代表,君主必须符合天道,才能奉天承运,号令天下,否则君主的权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另一方面,无道和失道的君主是要被废除和推翻的,因为它不符合天地的道德要求。可见,君在这个牌位上意味着天道在人间的代表,君主的事务意味着天下的公共事务,忠君其实是忠诚于天道,忠诚于天下的公共事务的体现。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正是士大夫们忠实于天下公共事务的一种人格写照,“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表达了士子积极投身公共事务,为普天之下最广大民众谋福利、替天行道的理想和事业的追求。

可见,天地君亲师的排列顺序其实内含着一种基于道德原则的行为规范的主次关系,天表现为天道,就是人类必须要遵守的普遍原则,如公平、正义、善良、真诚等行为准则,而地表现为地德,就是包容、承载、生养、滋润等特性,即所谓的厚德载物。在人类生活的空间中,天地为最大,人以及万物都是由天地所产生出来,依靠天地运化的规则来生存和发展的,人的精神和品格的塑造都要以天地的道德属性为参照和标准,所以应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忠”就意味着首先要忠于天地的道德属性和运行规律,要体察天道、替天行道,“孝”就意味着首先要敬畏天地,感戴天地之生养承载的恩德,要履行天道,以回报天地生养之恩。可见,忠孝其实是内在统一的,在一以贯之的道中,最终都表现为对天道的维护和实践。

《孝经》明确记载了孔子关于孝道的阐述,对于上文所揭示的孝道的深刻内涵,我们的古人其实早已讲得很透彻了。《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讲清楚了孝和天道的关系,孝和忠诚于公共事务(事君)的关系,孝和敬养父母的关系,以及孝与教化的关系。其中一以贯之的内涵在于“立身行道”,唯有立身行道(亲自去实践天道)才能真正完成事亲、事君的人间孝道。

天地君亲师,不仅表明了中国人所敬仰的五种神位,其中也内涵着一以贯之的孝道,是祖先留给我们安身立命、立身行道的行为规范的指南,由此看来,在我们文化中,匡扶正义、扶危济困、济世救人等侠义行为也最终都是一种孝道的体现,这些行为都是在忠实地维护上天的好生之德,至于其中显现出的舍己为人、先人后己以及忠义为先的行为也正是天地之无私精神的体现,是古人对天地之大孝的体现。

回到本文开头,那么听父母的话算不算孝呢?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中专门记载了孔子和曾子关于这个问题的一段对话。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翻译为白话文意思是,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诤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下属,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诤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诤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身陷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诤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诤。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诤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可见,孝的真正内涵在于履行天道,让天地之正义的原则彰显于君臣、父子及朋友之间,君主有错,父亲有错,做臣子的和做儿子的则应直言劝诤,使君父不陷于不义之中,此之谓真孝。那么,当尽忠和尽孝不能两全时,忠义为先的原则也表明了,尽忠是为实现普天下之正义的替天行道的高尚行为,是以天下的父母为自己父母,先人后己的一种高尚品格的表现,这与今人所理解的狭隘的“孝”有本质的区别。

今人大多只关心自己小家庭的安康,而不顾天下的安危,只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忘记了维护社会的公义,忘记了维护天地之间最基本的正义原则,在很多有关社会正义的公共事务方面,他们的良知普遍缺席,那么即使他们能把自己的父母奉养的丰衣足食、安享晚年,但他们的行为又怎么能算是真孝呢?

在中国大陆,今天还在履行真正孝道的正是那些可以舍小家为大家的维权人士、公共知识份子、正义律师、以及十一年来一直坚持和平理性的讲真相澄清中共谎言、帮助人们精神觉醒的数以千万计的法轮功学员,正是为了履行天道、维护人间的正义和公道,他们才遭受了中共的各种刑罚和冤狱,不仅自己身陷囹圄,也给亲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伤悲,使其“忠孝不能两全”。而在中共党文化毒害下的人们不但不对他们表示出起码的尊重,反而指责他们不顾家庭,只顾自己的意愿,是自私和不孝的行为,这正是真正的孝道在中国普遍丧失的表现。其实,那些既不懂得履行天道,在有关人间正义的社会公共事务方面,连最基本的良知也不肯启发的人,他们的行为恐怕已经完全偏离了天地之道德属性对人类的根本要求,他们的品格早已不配于与天地并列为三才之一了。

当我们明白真正的孝道时,对于那些在险恶的环境中维护社会正义的人士,我们才能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尊重,对于他们的义举给予道义上的必要支援,在实际行动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他们,使天地之正义彰显于人间,使父母因为我们的“忠义”而显耀,而这正是我们在今天这个正义普遍缺失的社会环境中重建真正孝道时所应迈出的第一步。也许,对中国社会来讲,这正是急需的一大步。@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推孝道 手机游戏24“笑”
寄语青少年:欧阳脩对父母双亲的回忆
小六长子照顾老小 毅力感人
德州老太成美国最长寿的人 世界排名第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