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什麼是真正的孝道

周明

人氣 1022
標籤: ,

【大紀元5月4日訊】在今天的大陸農村,偶爾會看到一些家戶的牆上掛著「天地君親師」的字樣,一股傳統文化古風的餘韻淡然而出,讓人倍感親切。然而今天的國人泡在邪黨文化的膿水中,對其深刻內涵恐怕早已遺忘,比如說什麼是孝,今人所理解的就是奉養父母,讓父母過得好,聽父母的話,當然不能說這樣做不對,但是它不全面,沒有涉及到孝的深刻內涵,如果一味的強調聽父母的話,而不問其言合不合道,該不該聽,那麼就會造成對傳統「孝道」的割裂,在行為上偏離了真正的「孝」。

要理解什麼是孝,就得首先理解什麼是道。因為中國的文化都是從道(天道)中衍生出來的,具體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有為君之道、為臣之道、夫妻之道、用兵之道、經商之道、求學之道……等等各種各樣的道,而孝道也是其中的一種。所謂孝道也就是以道為指導,以同化道的屬性、實踐道的內涵為目的,符合天道的那種敬親的行為,也就是以天地為人類首要的生養之父母,把塑造人類精神與道德屬性的天地作為孝的最高目的和最終歸宿,而把塑造人類肉體的父母僅僅作為這個孝道中的一個必要環節,在奉行天道的前提下,用符合天道的禮來親敬和供養父母,天地為尊,君父其次,這就是孝道的內涵。

在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上,孝的具體位置對應著「親」,表示著一種對父母雙親的符合天道的尊敬和奉養的行為。在古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對「矛盾」——忠孝不能兩全,此時人們的選擇往往是盡忠為先,盡孝其次,那麼這算不算一種不孝呢?其實,今人所產生的關於道德方面的種種矛盾的說法,都是源於對「道」不能一以貫之的理解和執行,是對道的理解上的割裂所造成的。而這種割裂在古代卻是不存在的,盡忠其實是一種更大的更高層次上的盡孝,這幾乎是古人人所皆知的倫理常識,因此所謂的忠孝不能兩全而只能盡忠優先,這並非是不孝,而是捨小孝而盡大孝,是古人實踐天道的一種重要的行為體現。

忠在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上對應著「君」的位置,一般理解為對君主的忠誠不貳,但是剛才講了,如果我們把「道」割裂開來理解,就容易產生道德領域的矛盾,以忠君為例,如果不看牌位上君前面的「天地」二字,拋開天地的權威而只是孤立的講忠君,那麼就很容易把本應是對天道的忠誠歪曲為對君主本人的忠誠。以一以貫之的道來理解,君在道德層面上不是君主本身,而是天地之道德屬性在人間的化身和代表,君主必須符合天道,才能奉天承運,號令天下,否則君主的權威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另一方面,無道和失道的君主是要被廢除和推翻的,因為它不符合天地的道德要求。可見,君在這個牌位上意味著天道在人間的代表,君主的事務意味著天下的公共事務,忠君其實是忠誠於天道,忠誠於天下的公共事務的體現。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正是士大夫們忠實於天下公共事務的一種人格寫照,「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表達了士子積極投身公共事務,為普天之下最廣大民眾謀福利、替天行道的理想和事業的追求。

可見,天地君親師的排列順序其實內含著一種基於道德原則的行為規範的主次關係,天表現為天道,就是人類必須要遵守的普遍原則,如公平、正義、善良、真誠等行為準則,而地表現為地德,就是包容、承載、生養、滋潤等特性,即所謂的厚德載物。在人類生活的空間中,天地為最大,人以及萬物都是由天地所產生出來,依靠天地運化的規則來生存和發展的,人的精神和品格的塑造都要以天地的道德屬性為參照和標準,所以應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忠」就意味著首先要忠於天地的道德屬性和運行規律,要體察天道、替天行道,「孝」就意味著首先要敬畏天地,感戴天地之生養承載的恩德,要履行天道,以回報天地生養之恩。可見,忠孝其實是內在統一的,在一以貫之的道中,最終都表現為對天道的維護和實踐。

《孝經》明確記載了孔子關於孝道的闡述,對於上文所揭示的孝道的深刻內涵,我們的古人其實早已講得很透徹了。《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裡講清楚了孝和天道的關係,孝和忠誠於公共事務(事君)的關係,孝和敬養父母的關係,以及孝與教化的關係。其中一以貫之的內涵在於「立身行道」,唯有立身行道(親自去實踐天道)才能真正完成事親、事君的人間孝道。

天地君親師,不僅表明了中國人所敬仰的五種神位,其中也內涵著一以貫之的孝道,是祖先留給我們安身立命、立身行道的行為規範的指南,由此看來,在我們文化中,匡扶正義、扶危濟困、濟世救人等俠義行為也最終都是一種孝道的體現,這些行為都是在忠實地維護上天的好生之德,至於其中顯現出的捨己為人、先人後己以及忠義為先的行為也正是天地之無私精神的體現,是古人對天地之大孝的體現。

回到本文開頭,那麼聽父母的話算不算孝呢?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中專門記載了孔子和曾子關於這個問題的一段對話。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臣不可以不諍於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翻譯為白話文意思是,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說︰「這是甚麼話呢?這是甚麼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7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諍的諍臣5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勸諫的下屬,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諍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力諍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身陷於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諍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諍。所以對於不義之事,一定要諫諍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

可見,孝的真正內涵在於履行天道,讓天地之正義的原則彰顯於君臣、父子及朋友之間,君主有錯,父親有錯,做臣子的和做兒子的則應直言勸諍,使君父不陷於不義之中,此之謂真孝。那麼,當盡忠和盡孝不能兩全時,忠義為先的原則也表明了,盡忠是為實現普天下之正義的替天行道的高尚行為,是以天下的父母為自己父母,先人後己的一種高尚品格的表現,這與今人所理解的狹隘的「孝」有本質的區別。

今人大多只關心自己小家庭的安康,而不顧天下的安危,只關心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忘記了維護社會的公義,忘記了維護天地之間最基本的正義原則,在很多有關社會正義的公共事務方面,他們的良知普遍缺席,那麼即使他們能把自己的父母奉養的豐衣足食、安享晚年,但他們的行為又怎麼能算是真孝呢?

在中國大陸,今天還在履行真正孝道的正是那些可以捨小家為大家的維權人士、公共知識份子、正義律師、以及十一年來一直堅持和平理性的講真相澄清中共謊言、幫助人們精神覺醒的數以千萬計的法輪功學員,正是為了履行天道、維護人間的正義和公道,他們才遭受了中共的各種刑罰和冤獄,不僅自己身陷囹圄,也給親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傷悲,使其「忠孝不能兩全」。而在中共黨文化毒害下的人們不但不對他們表示出起碼的尊重,反而指責他們不顧家庭,只顧自己的意願,是自私和不孝的行為,這正是真正的孝道在中國普遍喪失的表現。其實,那些既不懂得履行天道,在有關人間正義的社會公共事務方面,連最基本的良知也不肯啟發的人,他們的行為恐怕已經完全偏離了天地之道德屬性對人類的根本要求,他們的品格早已不配於與天地並列為三才之一了。

當我們明白真正的孝道時,對於那些在險惡的環境中維護社會正義的人士,我們才能對他們給予充分的尊重,對於他們的義舉給予道義上的必要支援,在實際行動中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支持他們,使天地之正義彰顯於人間,使父母因為我們的「忠義」而顯耀,而這正是我們在今天這個正義普遍缺失的社會環境中重建真正孝道時所應邁出的第一步。也許,對中國社會來講,這正是急需的一大步。@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推孝道 手機遊戲24「笑」
寄語青少年:歐陽脩對父母雙親的回憶
小六長子照顧老小 毅力感人
德州老太成美國最長壽的人 世界排名第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