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枪打死妈妈 6岁男孩最大愿望惊倒老师

人气 9
标签:

【大纪元2011年10月27日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班杜拉说:“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杭州3岁女孩彤彤(化名)不管高兴还是不高兴,常常要咬人、打人;6岁男孩小灵(化名),最大愿望是“拥有一把枪,然后能一枪把妈妈打死”……他的言语,让人大惊失色。

据大陆媒体报导,近期,在浙江省江干区某幼儿园大班的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小朋友们,请大家说一说,你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6岁男孩小灵回答他的最大心愿是:“拥有一把枪,然后能一枪把妈妈打死。”

老师听了大惊失色,赶忙把小灵的妈妈朱女士请来。妈妈听了老师的转述后,吓得也快跳起来。

小灵的妈妈朱女士承认,儿子特别淘气,又不听话,因此常常要揍他。可再怎么揍,自己也是爱儿子的,是为了儿子好。她说:“我们做孩子时,哪里有不挨父母打的,现在的孩子怎么回事?”

杭州3岁的女孩彤彤,有一个习惯,动不动就要咬人、打人、踢人……她的妈妈说:“她玩得兴奋的时候,会突然扑过去咬人一口,让人防不胜防。”

一次,彤彤发烧,他的爸爸抱着她安慰,彤彤用小手“啪啪”地打在爸爸脸上。妈妈连忙跑过来,一边制止一边抱过彤彤说:“怎么可以打爸爸。”“啪”,妈妈的脸颊上也挨了彤彤一巴掌。爸爸低声说:“彤彤,不可以打妈妈。”

爸爸妈妈反复教导,但彤彤还是时不时出现打人、咬人的行为。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主任徐方忠,曾调查了1,732名3岁~6岁的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897人,女童835人。结果显示,包括“攻击性”、“交往不良”等指标,3~6岁的儿童总行为异常检出率13.22%。

男童中,2%的3~5岁男童存在“攻击性”;2.1%的6岁男童存在“攻击性”。女童中,6.8%的3~5岁女童存在“攻击性”;4.3%的6岁女童存在“攻击性”。

徐方忠认为,儿童存在攻击性的欲望,或者骂人等攻击性的语言,或者打人、扔东西等攻击性行为,都应当视为“攻击性”。

杭师大学前教育系系主任武建芬博士认为,像最大愿望打死妈妈的小灵,可能只是一种脱口而出的游戏,不是真的拿枪把人打死。他表示,6岁的孩子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他们的语言往往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小灵这样说,也可能是反映自己对妈妈的不满意。

武建芬认为,3岁彤彤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家庭造成。彤彤咬人后,躲在一边,从这些细节分析,她是一个胆小的小孩。出现咬人的行为,可能是她要保护自己,所以表现出咬人的行为。

专家称,暴力的家长就会出现暴力的孩子,暴力有代际传递性。打,肯定是成人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因此,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责任编辑:李平)

相关新闻
李昕艾 : 中国式恐怖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计划
原住民儿童教育关怀活动
移民儿童教育障碍报告发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