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手札

新北市新庄 .牡丹心生态公园.新庄水源地

牡丹心生态公园,又称“新庄青年公园”,座落于哑口坑溪及十八份坑溪之间,的牡丹心山系,是新庄地区唯一的自然生态保育公园。

园区内的步道系统四通八达,大致可分为左、中、右三条主要路线,分别为牡丹心步道、林荫步道及樟脑寮步道,位于外环的牡丹心步道及樟脑寮步道在山顶的牡丹心福德宫附近交会,是主要的登山步道。

位于中线的林荫步道,铺铺柏油路面,道路两侧树木夹道,宛如绿色隧道,绿荫怡人。步道采迂回盘绕上山,坡度平缓,路况最佳,连娃娃车及轮椅都可以上路,是老少咸宜的大众化路线。林荫步道终点的活力广场,设有运动及儿童游戏设施,是牡丹心生态公园最主要的游憩景点。活力广场附近有多条步道支线可通往牡丹心步道,续爬往山顶的观景平台及瞭望台,然后再通往牡丹心福德宫。

我选择环状的登山路线,先走牡丹心步道上山,再走樟脑寮步道下山,然后走一小段林荫步道,返回牡丹心步道登山口。



林荫步道。


樟脑寮步道。



牡丹心步道(右岔路通往活力广场)

牡丹心步道的登山口在中山路三段500巷内,巷底附近设有私人收费停车场(每小时20元,第一小时30元),停车还算方便。

从登山口爬上宽大的石阶路后,来到T字型岔路,右岔路可接林荫步道,通往寿山路的大雀榕登山口,这是我预定回程要走的路线。

先取左行,续行牡心心步道。拾阶而上,一路都是林荫下的水泥石阶路,路况佳,而每级石阶落差小,踏阶上行,走来较不费劲。过牡丹亭之后,有右岔路通往活力广场,可接林荫步道。

仍取直行,步道仍循着山势,一路爬升。过兴庄亭之后,步道趋于平缓,抵达一处小广场,名为“香花园”。此地栽种各种花木,盛夏时节,一片绿蓊,未见彩艳花色。广场有石碑记述新庄青年公园登山步道兴建始末,牡丹心步道(含支线)全长二.三公里,设置了牡丹、兴庄、文智三座凉亭及二座观景平台。

续行不远,又有小岔路往附近的观景平台,平台周围树木遮蔽,视野平平而已。回到主路线,续取直行,又有右岔路通往文智亭及活力广场。牡丹心步道是园内最主要的登山步道,沿途有多条支线步道可通往活力广场。

仍直行主步道,不久就抵达石阶步道终点的小广场,这里设有一座二楼高的木造瞭望台,是园区展望最佳之处,登高可以眺望新庄平原的景色。



香花区。


瞭望台。



樟脑寮古道

由瞭望台续行,变为宽阔的水泥路小车道,前行约七、八分钟,与一条柏油路交会。T字型岔路口,右下往广济寺,左上往牡丹心福德宫。我先前往牡丹心福德宫。

走一小段上坡路,就抵达牡丹心福德宫。这座土地公庙位于分水岭,后续的马路转为下坡路,这里也是新庄与桃园龟山乡的分界处。这条柏油路曾是昔日新庄通往林口台地的古道,如今仅在牡丹心生态公园内仍保留了一小段步道,被命名为“樟脑寮步道”。

牡丹心福德宫位于古道岭上,应是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庙,不过却没有石砌或砖造的古朴庙屋,却是一间由长形货柜改装的简陋小庙,庙旁搭有休憩亭寮,庙的后方,则有广场,新设公厕及运动设施,是一处理想的休憩地点。庙后方还有一条蚊子坑步道,可通往新庄水源地。

在牡丹心福德宫略休息后,循原路折返,续走往广济寺。沿着马路往下走,约四、五分钟,抵达广济寺,马路终点,接石阶路,就是樟脑寮步道了。樟脑寮步道沿着十八份溪的支流溪岸而行,是昔日的古道。步道为何称为“樟脑寮”呢?沿途却未见导览解说牌。查《台湾堡图》,古道通过牡丹心福德宫之后,往桃园龟山方向,附近有一地名,就称为“樟脑寮”,可见这片山区,昔日曾有伐樟制脑的产业,则这条山路应也是昔日运送樟脑的一条产业古道了。

古道已铺上新颖的花岗岩石阶路,临溪涧的一侧设有栏杆,上下阶梯之间,还有贴心的手扶杆,以协助老年人上下石阶,步道路况良好。愈往下游处,坡势渐缓,溪岸旁的空地被农民利用,辟为农圃。抵达山麓,步道就变为水泥路的小车道。这时就可看见不远处武圣堂正在兴建中的高耸新庙了。



牡丹心福德宫。


樟脑寮步道。



牡丹心生态公园寿山路入口的大雀榕

抵达圣武堂,庙旁与牡丹心生态公园的林荫步道相通,可走林荫步道下山或往山上的活力广场。我仍走圣武堂前的小马路下山。

小马路穿越山脚下的民宅聚落,路旁有一间红砖灰瓦砌造的古式土地公庙,新旧建物混杂的聚落也还能看见传统的闽南红砖古厝,此处位于昔日古道入山与及出山的要衢,大概因此而形成小聚落。

穿过民宅区,来到马路口,有一座小圆环,围绕着一棵老雀榕。此地的老树、古厝、土地公庙,见证了樟脑寮古道的历史,可惜没看见任何古道历史的导览资料。

雀榕大树是牡丹心生态公园的寿山路入口。林荫步道的入口就在大雀榕的旁侧。雀榕树下竖立了一块石碑,标题写着“台员第一山,双凤朝牡丹”,介绍此地的山势及地理。牡丹山系位于林口台地东南边缘,三十万年前的古新店溪,原本是流向牡丹山系,然后往西注入台湾海峡。后来因造山运动,在此处形成“山脚仔断层”,截断了古新店溪,溪水回流形成今日的新店溪,北流注入淡水河。早期先民站在牡丹山系的青峦高处远眺,左有十八份坑山,右有白匏岭,宛若双凤环峙,地景特殊,山姿优美,因此而有“台员第一山.双凤朝牡丹”的新庄谚语。

以今日的眼光来看,牡丹山系海拔不过二百多公尺而已,称“台员第一山”(台湾第一山),未免眛于事实。而这样的谚语,则反映了新庄曾经是台北平原第一大庄的历史。当时新庄是台北盆地最繁华的市街,则座落于新庄的这座山,自然而然的就称得上是“第一山”了。



新庄水源地“新庄市水道记”石碑

由大雀榕旁进入林荫步道,前行至大转弯处,公厕旁有一条支线步道,转入这条步道支线,不久即接回牡丹心步道T字型路口,续往下行,即返抵中山路三段500巷的牡丹心步道登山口。

接着开车前往寿山路十八份溪上游的新庄水源地。由寿山路上行约一公里多,依指标左转岔路,过水源一桥、二桥、三桥后,即抵达新庄水源地。

新庄水源地,又称“水道头”、“水衙门”,是新庄最早的自来水厂。早期新庄居民的饮用水取自井水及大嵙崁溪(大汉溪),由于城镇人口渐增,加上平地水质不佳,造成卫生条件恶化。日治时代新庄街长阿久根争取上级补助经费,并由日籍伊泽府技师,勘察选定十八份坑溪上游做为水源地,兴建净水厂及水道,于昭和八年(1933)兴工,次年完工。昭和十四年(1939),新庄居民在水源地竖立“新庄市水道记”石碑(注1),记述水道兴建始末及感念阿久根街长及伊泽府技师兴建新庄水源地之功绩。

民国六十五年(1976),新庄水源地功成身退。随着岁月流逝,原有的日式木造宿舍已成颓圮,净水场的各项设施,亦残破老旧。民国八十八年(1999),新庄市公所将水源地重新规划,做为生态保育及水资源教育的景点,并保存历史遗迹。园内并设有烤肉场地及自然步道,做为民众休闲游憩之用。未来若能整修附近的蚊子坑步道及十八份坑溪河岸步道,使新庄水源地与牡丹心生态公园的步道连成一气,则这个区域的景点及休闲路线将更为多元化,相信必能吸引更多游客的造访。

旅游日期:2011.06.30



旅行地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注1:“新庄市水道记”碑文如下:

夫水天地生成,为人生日长必需,而属五饮之首。挽近民智日进,莫不知水质之良否,至关乎年寿之短长,是以人烟繁密之区,多设张水道用济民生。然水之种类颇伙,目古所定水品,无虑三十多种,总其大较,远从地脉来者为上,若复蒸溜取之则尤上;由附近河溪渗至者为次,由城市村落沟浍污水混入井者又其次;于外诸水或具有毒质仅可疗疾而不适常用者,则毋庸言矣。

我新庄未有水道之先,在习见者视之,水莫不足,无如绕街圳渠,利用至杂,而井水又多含石灰参加里,不适饮用。街之财政故不甚裕,虽历来官民于斯三致意,特托伊泽府技师精堪实测以设水道,请当局均不见许。迨阿久根式主街政,乃仍前志不惮烦,叠向州府陈情补不逮,及昭和七年,始得准可,更荷敷设补助费各三分之一,而街民亦仅担同数,以昭和八年一月四日首工,于同九年七月十八日告峻,共费敷设金拾五万余圆。于是开通给水,水由街辖柯厝坑泉泳会以河溪之流质称良,而水源滤过池其地高五十米,故给水之压力壮,街民便之。论者谓斯虽当道之加惠,是亦阿久根前街长之竭力为民请命,与伊泽府技师善为设计,故能终底于成也。今两氏俱既挂冠爰以去,思附诸水道记云尔。

              四年 岁次乙卯相月 吉旦 黄渊源撰 郑福仁书



牡丹心步道登山口(中山路三段500巷内)。



牡丹心步道。



牡丹心步道。



瞭望台眺望新庄地区。



从瞭望台走往樟脑寮步道的水泥路。



牡丹心福德宫后方的广场区。



广济寺。



樟脑寮步道。



圣武堂。



古朴的福德宫。



樟脑寮步道经过的传统的闽南红砖古厝。



走一段林荫步道,走回牡丹心步道。



来到新庄水源地



木桥通往水源地。



水源地蜕变为生态公园。



烤肉区。



沉淀池



近日有下雨,园内步道湿滑(美中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