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日】:大清邮政开办116周年

人气 205

【大纪元2012年03月20日讯】(大纪元岳青综合报导)1896年3月20日,在中国邮政通信史上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116年前的这一天,清朝光绪皇帝批准了张之洞等人力主删除驿递、开办国家邮政的奏折,宣告大清国家邮政正式成立。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标志着中国开始与世界各国邮政平等交往。大清邮政诞生之刻,中国已经有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大清邮政。(网络图片)

大清邮政开办

清政府自1890年(光绪十六年)起,即着手推广邮政。之前,由清政府1866年委托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办理的。经过海关兼办邮递和试办邮政阶段,终于在1896年3月正式批准成立了大清邮政。

大清朝的红色印花税票。(网络图片)

开办之初,在新邮票未发行之前清政府即用一种大清朝的红色印花税票加盖银元单位充作邮票应急,待1897年蟠龙邮票推出之后它也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小小的“红印花加盖”邮票存在时期虽短,却代表着中国近代邮政的起航。

中国历史上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网络图片)

大清邮政(1878~1911)发行邮票172种。1878年7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由天津海关邮局发行。大清邮政正式开办后,公布了《邮政开办章程》,中规定邮资按洋银计算以前印制的“大龙”、“小龙”、“万寿”邮票上的面值,都是按银两计算的。

清邮政服务系统是仿照欧洲模式建立的,并由罗伯特‧赫德爵士指挥,他已被清国皇帝任命为邮政总监。赫德先生服务于中国海关,任总税务司长达50年之久。在此之前,大清国的邮驿事务一直归负责军务的大臣节制。

大清邮政开办后,通信业务多达十几种,并扩展内地旱班邮路,与铁路签订《代递邮政章程》。至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时,全国邮政所发展到6000多个,邮路延伸长达38万多公里,当年收、发、转邮件总量达4亿件以上,开发汇票折银近4000万两。

大清邮局设于总税务司署内,后迁到崇文门大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迁到小报房胡同(1905~1907年)。

历史背景

早在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已经有了邮驿,往返传送官府文书。唐代的邮驿盛极一时,全国设驿1639所,遇有紧急公文,通信使者扬鞭催马,朝夕可行三百余里。

在明朝中央高度集权时期(1368-1644年),驿站运输和邮政传递相当井然有序。然而到十七世纪,由于政府官员从中渔利,这个驿传系统就在很高的发展水平上崩溃瓦解了。

清朝康熙帝继位之后,这项服务又得到扩大。直接由朝廷负责军务大臣监督的官员在这些驿站内任职,所有供远途传运使用的必需品,诸如马匹、骆驼、车辆、船只等等,都全部备齐。

这项服务分为两个等级,政府公文和急件为第一级邮政,普通旅客的行李和军队需要转运的战争物资属于第二级邮政。

几乎所有需要寄送的官方文件都盖有一个特殊的标记,表明需以多快速度来传送这些邮品。大清国曾经有过最快的邮传记录是四天穿越二百八十德里(将近一千四百英里),或相当于每小时十四英里。这个记录 产生于1851年太平天国叛乱期间。这种邮政服务的费用由各省负担。

中国在正式建立近代邮政前,除驿站外,有商营的民信局和侨批局,有洋人的客邮,还曾经历过一段海关兼办邮政的过程。民信局和侨批局是传递民间书信、物品和办理汇款的私营商业组织,约创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大小民信局已多达数千家,并与其他民信局联营,构成了民间的通信网。1935年才被全部取消。

为减少阻力,赫德竭力声明开办国家邮政不必裁撤邮驿。直到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才宣布废除邮驿制。

对大清邮政来说,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还是民信局。民信局历史悠久,业务种类广泛,经营方式灵活,深得中国商民信赖。大清邮政利用官方设限和业务竞争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压缩民信局的生存空间。大清邮政在局所设置上更加广泛,把邮局逐渐延伸到内地和农村,同时在城市内增加每天开取邮筒的投递班次。

影响

尽管大清国的皇家邮政服务系统已经非常完善,然而,即使在过去几个世纪内,它也从未在任何程度上为商业或私人利益提供服务。即使已经允许商人和普通百姓通过这项服务寄送信件或包裹,但人们仍然怀疑邮政官员是否会利用这项特权来谋私,他们怀疑这些官员私拆或篡改私人信件。

这就导致了在这些都市和商业城镇里建起了民间的票号,负责转寄信件和包裹,以方便那些银行家、商人和普通百姓。在大城市里,通常有几家这样的私人票号,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其结果是出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情况,即“邮差们”到顾客的住宅门口去收集邮品,而不是顾客把信件或邮包送到邮局。
  
这些私人票号把邮品或者委托给定期往来于不同市镇之间的民船,或者委托给信差。所有信件都会在收件处登记挂号,注明邮品内容,并被保险至它们的全部价值。邮资并不是必须预付,但按惯例,发信者付大约百分之三十的费用,其余由收信者支付。这些私人票号常常是为他们的客户记流水账,每月结清一次。

邮品经由信差传送也同样是安全和迅速的。平均说来,这些信差每小时能步行一德里(4.6英里)的路程。他一到达自己的送达站,就立即将邮品传递给下一名信差,而这个人不论天气状况如何,必须马上起程向下一站传送,并把它交到第三名信差手里。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邮品到达它们最终的目的地。信差们途经的地方往往是纯粹的荒野或人烟稀少之地,这样容易遭受强盗的袭击,为了自卫,信差们总携带着武器。

这种私人邮政服务系统很好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信件和邮包的传送安全可靠;大额的银钱也通过这种方传送,这笔款项,假如用船运送,会由这艘船的船长对它进行称量并开具收据,他会收取一个较小数额的百分比作为邮资,并保证把这笔钱送到收款人手中,从中出现偷窃的行为鲜有发生。

大清邮政结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大清邮政也随之宣告结束。

1912年 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也正式改组为中华邮政。中华邮政时期,中国的邮政事业在此前基础上有了新发展: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陆续增加了商务传单、保价信函、航空邮件、邮政储蓄等新业务;管理体制更加的规范化与系统化,这时全国被划分为26个邮区,每个邮区还设有专门的邮务管理员。

(责任编辑:高静)

相关新闻
【历史今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
【历史今日】揭开中共援越20年的面纱
历史今日:整肃“内人党”内蒙逾万人死亡
【历史今日】中国唐朝诗人李白诞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