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风

儿时记趣 扯铃的“回”忆

记得童年时,双手上下抖动细棍撑起快速飞旋的扯铃吗?那嗡嗡声回荡起多少儿时回忆。在过去,不论是农闲、庙会或赶集,男女老幼都能一铃在手。现今,扯铃因其小巧的造型、简单易学,除了娱乐之外,还有强健体魄的效果!

扯铃流传已久,但记载却十分少,只在坊间丛书记有“扯空竹,逢庙集,以经抖响,抛起数丈之高,又以绳承接,配合各种身段表演”。明代的《帝京物纪卷上》内有一首歌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展儿,打拔儿。”所谓的“放空钟”就是扯铃。

扯铃是从古时“空钟”发展而来,明代《帝京景物略》就记载:“空钟,玩具名,以竹木制,两端具二圆盘中,有横木,以绳扭搭而抖转,即嗡嗡作响,益称风筝、地龙或天龙。”中国的民俗技艺,以往在杂耍表演中,有耍、变、练三大技艺;“耍”是耍罐子,“变”是变戏法,“练”是练扯铃,可见扯铃在中国的民俗技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8世纪扯铃传入英国之后,霎时让英国人迷上这个特别的小玩具,他们称它为“两根棍子上的精灵”。近几年,民俗技艺已重新复兴,旧时童玩也发扬光大;时至今日,扯铃依旧长存,并进一步流传于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