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遍地开花

雨伞运动撑起创意 狮子山精神启迪文化觉醒

人气 108

【大纪元2014年10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林怡、王文君、李真报导)“雨伞运动”至今刚满一个月,为争取真普选,香港人不再冷漠,重拾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互让的“狮子山精神”,有些集会区俨然成了守望相助的小社区,还掀起一场“艺术大爆炸”:一度挂在狮子山上的“我要真普选”横幅,以各种方式在民间遍地开花;贴满数以千计字条的“连侬墙”、抵挡过催泪弹的“百家伞”、雨伞巨人、木工和学生亲手打造的遮打自修室还有创意帐篷等,甚至受到美国CNN、英国《金融时报》等主流外媒报道。

10月28日傍晚开始,逾万香港人在金钟雨伞广场举行“雨伞运动满月纪念活动”,要求真普选,他们撑伞87秒回应警方在9月28日针对市民释放了87个催泪弹。(潘在殊/大纪元)

10月28日傍晚开始,逾万香港人在金钟雨伞广场举行“雨伞运动满月纪念活动”,要求真普选,他们撑伞87秒回应警方在9月28日针对市民释放了87个催泪弹。(潘在殊/大纪元)

雨伞运动第22日,在金钟的占领现场的连浓墙市民纷纷留下心声,玫瑰花显得特别抢眼。(余钢/大纪元)

(大纪元视频 面对催泪弹 香港学子前赴后继争民主 )

10月28日傍晚开始,逾万香港人在金钟雨伞广场举行“雨伞运动满月纪念活动”,著名艺人叶德娴现身发言支持运动,希望港人秉持狮子山精神争取真普选。(潘在殊/大纪元)

金钟集会区的雨伞巨人雕塑作品。(宋祥龙/大纪元)

顶住压力走出来支持学生的演艺界,也在“雨伞运动”中找到了创作灵感。林夕、黄耀明、何韵诗、龙小菌等为“雨伞运动”谱曲演唱,也有电影人到现场拍摄短片、微电影和纪录片。

香港的狮子山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曾令香港的影视文化、创意工业走上世界舞台。犹记70至90年代,以许冠杰为代表的许氏兄弟的影视及音乐作品风靡了香港以至整个亚洲地区,作品因反映市民生活和心声而深入民心,不仅体现香港人靠双手为生活拼搏的奋斗精神,也展现了传统文化中乐天知命、好人有好报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但随着“九七”来临,电影人纷纷北上,创作题材及表现方式亦因中资介入和迎合中共审查而受到中共党文化侵蚀,逐渐失去香港特色。

香港狮子山现“我要真普选”巨型条幅。(宋祥龙/大纪元)

有影视界人士表示,“雨伞运动”中勇敢反抗中共暴政,坚守原则,同时重拾昔日的香港精神,启迪创意与创作灵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会激发创作艺术发展,或将开启一个新的创作浪潮。
雨伞运动第22日,在金钟的占领现场的各式漫画。(余钢/大纪元)

真普选成电视剧题材

今次“雨伞运动”以争取真普选为主要诉求,恰巧失意于免费电视牌照的王维基,旗下的香港电视将于11月19日正式开台。目前香港电视网站开放公众投票,供观众选择率先播放的“开台剧”。截至昨日中午,《选战》以近12,000票领先,第二位是《警界线》获近4,500票。

据悉,《选战》剧情贴近香港时事,大讲“真普选”及“公民抗命”。在1分钟节目预告中,女主角李心洁一句“香港人是值得一人一票去决定他们心目中的特首”,引起市民共鸣。

《选战》更有“公民抗命竟然讲到变成颠覆政府”、“希望香港人可以有提名权”等对白,与现时“雨伞运动”及香港政局遥相呼应。此外,梁振英屡次阻挠香港电视台开台,今次网民则大赞港视进行“公投”,并表示《选战》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应景、有噱头”。

守望中找回熟悉的香港

去年梁振英政府拒绝发牌予香港电视,引发十多万港人上街抗议。分析指王维基在中国大陆没有投资和生意,使得中共不敢让他经营电视台,凸显中共控制媒体、令香港的自由创作空间遭到扼杀。原本获政府主动邀请申请牌照的王维基“死得不明不白”,慨叹“现时的香港已经不是我所熟悉的香港”。

导演蔡锦源是当时港视留守政总的十壮士之一,一年后他又出现在金钟的雨伞广场上,将运动过程记录下来,作为将来纪录片的素材。他认为最可贵的是“雨伞运动”中重现的“香港精神”──每个参与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可扮演的角色和价值,并发挥贡献的力量,譬如有人拣垃圾、有人分配物资、有人以艺术创作,将自己的看法和平的表达出来,“他们没有求什么回报,没有要求得到认同,自己参与其中,这种香港人内在的质素反映出来。”

10月17晚,金钟集会现场,参加集会学生在自修室学习。(余钢/大纪元)

雨伞广场激发许多演艺界及文化艺术界的创作灵感,蔡锦源坦言,其实香港艺术工作者仍有自己创作的空间,所谓的设限是人为的自我审查,“你要去大陆市场,你就要这样做(自我审查),不然无法播放。”如果作品在香港放映,则没有那么多审查及限制。

盼回复往昔拼搏向上时光

连日来一直在铜锣湾坚守的电影监制Leslie说:“走出来,是因为我们想要回以前的香港,一个百花齐放、任何人只要通过努力和拼搏都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的香港。”

雨伞运动中坚守铜锣湾的电影监制Leslie。(宋祥龙/大纪元)

他说,在集会现场看到许多学生市民在极疲累下仍咬紧牙关坚持着,是因为他们今天不坚持到底去争取,已经不再有机会了。

大陆导演应亮:狮子山精神启迪创意

大陆导演应亮。(张旭颜/大纪元)

原籍上海、现时在香港演艺学院担任讲师的应亮导演,一直都有参与“雨伞运动”,早前学生罢课时,他亦有担任公民学堂讲师,为学生义务补课。学生长达一个月的非暴力抗争,“没有推翻一部车”,还有充满创意的艺术表达,包括遮打马拉松,还有狮子山挂横幅等,都让他这个“外来人”和其他同在前线的大陆学生、大陆市民深深震撼。他坦言,自己爱上了香港,有一种精神归属感,“原来认为香港是商业城市,现在认为香港是一个浪漫、特别理想化的城市,我所认识的大陆朋友,都爱上这个地方。”
昨日香港政府拆除狮子山上的“我要真普选”条幅后,25日,香港市民又自发在铜锣湾占领区挂出更多条幅表达争取真普选的决心。(余钢/大纪元)

当中重拾狮子山精神,获得“雨伞运动”参与者的共鸣,应亮亦深深认同。他印象最深的是学联副秘书长岑敖晖所提的新狮子山精神,“真正新的狮子山精神是打不死的精神,一个难民精神,你再多的困难,再超出常规的困境,我的适应性都非常强。所有人都争取正义、争取民主,这个肯定会打动全世界。”

“雨伞运动”改写创作生态

他和自己的学生在讨论电影创作时,亦多次提到狮子山挂横幅,预期这会成为艺术界、电影界的一个重要创作题材。他举例,狮子山横幅被消防员和民安队拆走,有人在Youtube上将片段反向播放,变成直升机把横幅给挂上,很有趣亦引人深思。他自己也有拍摄一些片段,希望未来一两年,有机会把大时代下发生的这个故事记录下来。

2014年10月19,孩子们为连日来驻守在广场的哥哥姐姐们送上心意和祝福。(唐诗韵/大纪元)

应亮直言,“雨伞运动”将改变香港的艺术创作生态。“原本香港不重视艺术创作,包括教育、艺术,我觉得都会变化,说不定有很大的变化。”他预期未来香港将出现如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这类的大片,一个新的电影浪潮,“艺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会激发创作艺术。对此我毫不意外。”

网上最近流传一份遭中共封杀的支持“雨伞运动”艺人名单,涉及港台地区几十位艺人,其中包括港星周润发等,不过发哥大方回应:“咪揾少啲啰!”

对此,应亮不感意外,“北京政府是害怕的,因为公共的媒体,它需要全部控制,艺人有影响力,跟它方向不一致,那么会影响到公众,所以它们会恐惧。”他说,香港明星有良知,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公众发声,很值得赞赏。

中共党文化侵蚀港文化产业

大纪元系列社论《解体党文化》指,在中国大陆,中共建政以来就把文艺作品视为灌输党文化的重要工具,如电影、戏剧、歌舞、曲艺等,都变成国家机器的一部分。直到近年来,中共大陆上映的国产影片中,大约25%是所谓“主旋律”(中共宣传)影片,70%是娱乐片,5%为艺术片。然而电影的宣传功能并没有被削弱,它只不过采取了更为复杂精致的形式,具体手法包括讴歌独裁强权、掩盖暴政下人民的惨况、煽动民族情绪、贬低传统文化和传统人物等。

昨日香港政府拆除狮子山上的“我要真普选”条幅后,25日,香港市民又自发在铜锣湾占领区挂出更多条幅表达争取真普选的决心。(余钢/大纪元)

近年来,迫于资金和市场的压力,香港电影导演和制片人纷纷北上,中港合拍片成为趋势,也令香港本土特色渐渐受中共党文化侵蚀,被视为近年香港电影业走下坡路的主因。

资深电影人、演艺学院电视电影学院院长舒琪,早前揭示大陆的电影制作生态充满贪腐、虚假和诈骗,“这根本就是一个弄虚作假的国家,没有一件事情、一个东西,以至人际关系(包括最亲密的伦常关系)是真实、可信任的。所有事情都建筑在权力、金钱和利益身上。道德和伦理这两个词语,早已在国家/人民的辞典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个巨大的悲哀是:这个情况,不单已经在香港出现,而且已渗透、蔓延到各个阶层。”

黄修平:探寻香港精神

针对近年香港电影创作题材范围的缩窄,曾获金像奖“新晋导演奖”的香港导演黄修平认为,电影除了是一个艺术创作,亦是一个商品。现在的香港电影市场没了以前的优势,不能在本地和东南亚市场里面维持到足够收入,令创作继续,因此去开拓大陆这个最大的市场。但最大的问题是,大陆市场无论口味方面,抑或审查制度方面,都障碍了香港人创作的自由,“在迎合内地市场时,失去了香港电影应有的水准和特色。”

由于香港政府单方面搁置与学联的对话,10万港人10月10日晚到金钟政府总部旁集会,要求涉贪的特首梁振英下台,曾获金像奖“新晋导演奖”的黄修平计划拍一部学民思潮版的“高达”送给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蔡雯文/大纪元)

黄修平曾亲到金钟集会现场支持“雨伞运动”学生争取民主、理想、真理。他认为,最真诚的创作都是从身边发生的事而来,“作为一个创作人,我们对于艺术的价值有一个向往的时候,自己会期待可以更加超越表面的消费,而无论在电影方面抑或其它方面都希望能更深入地有一些作品反映到现在的情况,所谓香港的精神或者本土特色到底是什么?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香港,有无作品可以反映到我们这个地方独有的精神和风貌?”

责任编辑:何嘉林

相关新闻
雨伞运动现温情 公民广场变身亲子教室
组图:“我要真普选”条幅在港遍地开花
党媒批“杜汶泽们” 艺人犀利回应
周晓辉:一股寒意向香港富豪们袭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