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莘莘学子 法国情怀

【大纪元2014年05月19日讯】目前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已超过四万,一个世纪多以来,一直有华人来到法国深造,其中不乏在各方面有所建树之人,本期为您介绍的是中国近代诗人戴望舒。

留学法国是为了保姻缘

祖籍南京的戴望舒1905年生于杭州,18岁考入上海大学学习文学,之后在上海的法国天主教会所办的震旦大学学习法语。出于对文学的爱好,与友人施蛰存、冯雪峰等人在上海创办多个文学期刊并出版诗集《我的记忆》,文学才华开始受到瞩目。

1927年,戴望舒去好友施蛰存家中小住,对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一见倾心,其著名诗篇《雨巷》的主人翁正是施绛年。多年的执著追求赢得施绛年的心,两人1931年订婚,施绛年提出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留学学位、回国有稳定收入后才会正式结婚的条件。因此,1932年10月戴望舒从上海乘船前往法国,踏上三年的留法旅程。1935年戴望舒回国,但最终未能与施绛年结成百年之好。

留法生活:不守纪律的学生

戴望舒在法国三年的留学生活并不安分,他首先在巴黎大学旁听,同时在一所语言学校学西班牙语,因为对学位不感兴趣,加上诗人我行我素的风格,他经常缺课也没有读书计划。之后,他去里昂的中法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史。虽经常缺课,但其语言天分远远弥补这些不足,他精通法语、西班牙语、甚至俄语,留法期间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多部小说集。

留法期间他的生活称得上穷困潦倒,主要靠挚友施蛰存的帮助,施在国内为其联系发表、出版事宜,并每月给寄钱,为救济戴望舒,施蛰存有时会把整个月的工资邮到巴黎。1935年,戴望舒去西班牙旅行期间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游行,西班牙警方通知法国警方,之后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并于当年启程归国。

创作风格和为人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1929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是他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等人创办《新诗》月刊,倡导”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

据戴望舒长女戴咏素回忆,戴望舒为人忠厚,待人诚恳,热心帮助别人,因此每当他有困难时,朋友都会慷慨相助。对于家人他也尽心照顾,1938年举家到香港,为了让家人有个好住处,千方百计找到价格不菲的洋房。妻子杨静想学声乐,他马上向音专借了钢琴帮她联系学校读书。

戴望舒早年非常活跃,跳舞、游泳等休闲活动都很熟悉,但他最喜欢的就是读书,戴咏素回忆说,他们全家回北京时,戴望舒从香港运回八箱书,当打开一箱箱的书时,他上下翻着,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家中客厅的一面墙全是书柜,摆满了线装书,他的女儿们还常听到他唱英文歌和法文歌。女儿表示有书、有朋友和安定的生活是戴望舒最向往的。

(责任编辑: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