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宜花东

衙门变公园─宜兰县政中心

【大纪元2014年05月30日讯】(大纪元记者谢月琴台湾宜兰报导)兰地文史工作室庄文生用“衙门变公园”来形容现今的宜兰县政中心再贴切不过。前县长陈定南提出“空间亲民化、环境公园化、建筑在地化”的想法,希望将县政中心规划成像公园一样,每个人都可以亲近的环境,为县民创造能自由活动与安心自在的空间。

宜兰县治从前清、日治、国府时期历经三次迁建,虽然仅是一幢官衙建筑,但从建筑外表的形貌,其实已透露了当权者对人民管理的态度。噶玛兰厅时期,县治所在即今署立宜兰医院,日治时期,宜兰厅署位在南门外,国府时期沿用日治旧有厅舍,并经多次修建,至1989年开始(游锡堃主政时期),新拟定的都市计划,预计将县政府、县议会、法院等代表行政、立法、司法的三个官署建筑一同迁入县政中心新址。

亲民化跟公园化的宜兰县政中心是绿建筑的典范。(谢月琴/大纪元)


1997年3月,新的县政府大楼完工启用,亲民风格的外形打破了传统衙门威权冷峻的印象,宜兰的新建筑运动、地貌改造,公部门建筑开启了引导的风气。宜兰县政中心由建造冬山河及礁溪温泉公园的日本象集团所设计,此建筑并获得2004年绿建筑贡献奖。日本象集团如今依然持续在为宜兰的公共工程品质作把关。

新县政大楼位于兰阳平原中心位置,占地近2,500坪,以清水砖为外墙,堆叠出高低有序的半户外空间,铺陈出传统聚落的意象,29个大大小小的出入口,没有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把传统官府衙门给人的威权、森严,彻底的解构,代之而起的是处处蕴涵常民生活起居的建筑语汇,极具巧思的空间布置,以文化历史融入建筑元素,形塑出一座绿意盎然兼具与艺术庭园的公园景观,让人不想亲近它也难。

宜兰县政府的正门。(谢月琴/大纪元)


县政大厅。(谢月琴/大纪元)

一、一楼大厅中央走廊传统诗作:

一楼入口大厅置放扁柏年轮屏风,兰阳八景与八首诗作高挂拱门柱列之间,桧木香气融合了艺术气息,充满了浓厚的宜兰味。乌竹芳通判当年盛赞兰地山水,择定“兰阳八景”,时空转移,人事更迭,兰阳八景仍不褪色,诗作则充分显现了宜兰对前人的筚路蓝缕、感恩与珍惜。例如杨廷理的“相度筑城建署地基有作”与“重定噶玛兰厅全图偶成”,显示了一代名宦对噶玛兰城的重要政事纪要;张振茂的“民壮围怀古”则显示了拓殖历史的艰辛;董正官的“漏天”、“兰防即事”与卢世标的“兰阳竹枝词”纪录了噶玛兰的自然风土民情;董正官的“番社”与李若琳的“敦俗”则省思汉番冲突至族群互动融合的见证。

兰阳八景之一龟山朝日 。(谢月琴/大纪元)


董正官的漏天 形容兰雨像天漏了似的。(谢月琴/大纪元)


一楼的水池庭园。(谢月琴/大纪元)


拱门造型。(谢月琴/大纪元)

二、3楼屋顶花园:

屋顶花园以“绿”与“水”营造出公园的情境,建筑语汇则采撷了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如架栋屋、马背山墙、梳齿窗、人字砖等,传统与现代非常和谐的张开它的亲和力,西边的亭池水榭曲线露台,与西势的雪山山脉连绵起伏相互呼应,中间架栋屋檐回廊的古典画框,则巧妙的将远处的李氏宗祠与山景当背景,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照相画。循着人字砖的纵深歩上阶梯,一如爪棚的观星台,东望太平洋,龟山岛咫尺可望。3楼屋顶花园远眺览景、近处的议会大楼、中央公园、协力擎天广场、法院大楼皆尽收眼底,加上与县史馆的圆顶花园相通,实在美得令人精神舒缓,暂歇脚步,伫足一番。走上3楼的空中花园,贴心设计便民的座椅,让洽公的县民能在此小憩。

三楼顶的空中花园与天井。(谢月琴/大纪元)


照相画。(谢月琴/大纪元)


贴心设计的座椅。(谢月琴/大纪元)


人字砖纵深上阶梯。(谢月琴/大纪元)

三、协力擎天广场:

协力擎天广场位在县政大楼北面右侧,广场以三棵高大的桧木为主要地标,搭配20棵长短不一的桧木及14棵树干留树头的桧木,同时置放国际知名雕塑家杨英风教授两件作品,一是以青铜铸造之“龟蛇把海口”象征宜兰地理自古以来为兰城锁钥,另一件则是以不銹钢为材料所雕塑而成的“日月光华”,引喻兰地先民日出而作、安定作息之意。广场并以宜兰地形为蓝本,划出扇形平台空间。整座协力擎天广场在桧木与艺术作品及庭石花卉植栽的搭配下,显现了户外艺术园区的气质。

杨英风作品 龟蛇把海口。(谢月琴/大纪元)


日月光华 杨英风作品。(谢月琴/大纪元)

四、中央公园:

水与绿是兰阳平原最重要的地景特征及生活资源。中央公园的开放空间,搭配县政大楼与议会大楼所呈现出来的建筑元素,如街、道、埕、庭等,因此为了塑造丰富且亲切的环境,公园内设计了亲水河道、红砖柱、拱桥、以及象征龟山岛的三角锥,在一大片翠绿草坪上展露出庭院雅致的休闲气氛。同时,协力擎天广场的扇形平台连接中央公园的景观,构成一个绝佳的活动场所,人与水绿空间的调和、自然而熟悉,这里绝对是未来热门的旅游景点。

中央公园与协力擎天广场。(谢月琴/大纪元)


不同型态的红砖建筑。(谢月琴/大纪元)

五、议会大楼

宜兰县议会大楼位在县政大楼北面前方,外形如一艘破浪前进的大船,船首航向太平洋。下窄上宽的斜式屋顶,抢眼的视觉俯视县政大楼,含有监督之意。欣赏议会大楼如同游历宜兰的高山大海一般,议会大楼朝向雪山山脉,如扇子散开的弧形回廊,起伏如山峰层銮的屋顶,天际线波浪如山。清水砖、斜屋顶,十足的宜兰传统民居风格。而议事栋一楼大厅更将视觉拉入太平洋的意象当中,龟山岛造型的桌子、绵长的海岸线、雪山山脉的林相、兰阳平原的缩影全都成为建筑语汇,让亲近它的民众心领神会。

宜兰县议会大楼位在县政大楼北面前方,外形如一艘破浪前进的大船,船首航向太平洋。(谢月琴/大纪元)


议会大厅其外型如大船的船首。(谢月琴/大纪元)


县议会外一景。(谢月琴/大纪元)


县议会的廊道。(谢月琴/大纪元)

六、宜兰县史馆及雪谷纪念园区

紧邻宜兰县府行政大楼的宜兰县史馆,成立于1993年,是全台第一座县级编纂地方史志的史政机关。里面有很多宝贝,要看宜兰的历史就要到宜兰县史馆来。一个书写宜兰的历史,典藏宜兰的前世、今生与未来的历史知识库──宜兰县史馆,是旅游宜兰时绝对不容错过的地方,没有进入县史馆就无从知道宜兰的风土民情,就不了解宜兰这些年来的自信与自傲所为何来。

成立于1952年的宜兰文献委员会,可以说是宜兰县史馆的前身,当年编修《宜兰县志》留下了丰富的史料。接任宜兰县长的游锡堃标榜以文化立县,为了让中断40年未修的县志能够接续重修,于1990年8月成立“文献小组”赓续搜集文献史料,这些努力的结果促成了1992年宜兰县史馆筹备处的成立,并于1993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宜兰县史馆”,并复刊出版“宜兰文献杂志”。

宜兰县史馆。(谢月琴/大纪元)


雪谷纪念园区一角。(谢月琴/大纪元)

八年之后,由日本象集团所设计,县政府挹注了2亿2千多万元,费时6年才兴建完成的县史馆新馆,在众人惊讶与赞叹的赞美声中举行了落成典礼,看得出宜兰这十年来对文献搜藏的深耕与对文化观念独到的见解,使“宜兰学”研究俨然成了当代“显学”一般,在台湾掀起一股筹建地方史料馆之风,树立了书写地方志另一种风格。

县史馆的外表被覆在一片绿草如茵的圆丘上,植栽的绿树一株一株地环绕在周围,使得整座县史馆非常自然而和谐的融入森林气氛当中。进入县史馆内部,才猛然发现那圆顶的中间洒下了太阳的光线,那变幻的光影如同太阳穿透林间树梢般,明暗更迭,挑空的梁柱,隐喻大树的意涵,在圆穹之下坐着板凳椅条听阿公阿嬷讲古的小孩,多么传神的表达出设计者的巧思布局与空间灵活的转换。

一楼大厅设有专题展示区,定期举办宜兰文献专题展,常设展示区则以“快乐学历史”为主题,运用回廊空间的动线让参观者循序渐进的进入历史的时光隧道当中,透过探索、发现式的互动展示引发参观者的兴趣,进而了解宜兰的历史,然后亲近历史。由大楼梯走到地下室,宽长的大楼梯木板铺面,营造出舒缓柔和的气氛。

地下一楼以阅览区为主要空间建构,极具巧思的阅览座椅,厚实的木砖地板,人与书的对话真实而贴近。井然有序的资料专区、开放的期刊区,与开架式回廊状书墙,塑造出温馨典雅、清幽宁静的看书气氛,真正享受看书的轻松与乐趣。

“无史料即无历史”,前人的努力耕耘,后人的开创与保存,这些默默在为宜兰书写历史而坚持到底的文化工作者,宜兰人应该不吝给予鼓励与掌声,他们书写历史,历史也会书写他们,历史绝对不会遗忘他们。

县史馆外还有纪念蒋渭水的雪谷纪念园区。蒋渭水,号雪谷,园区的石材上刻有其一生行谊及关于台湾这个患者的临床讲义,其名言“同胞须团结 团结真有力”呈现于作品“凝聚-聚”中。

三楼回廊。(谢月琴/大纪元)

宜兰县政中心像是红砖、洗石子、石灰、木材等材质,都是一般在地的材料,但经过设计后整体营造出的感觉,却一点都不差,反而让人更自在。仔细观察这里的一景一物,一扇窗,一个回廊就算是小地方也很有味道。既然是绿建筑的工法设计,这里也很注重通风与采光,像是利用走廊风道与天井之烟囟效应就可完成良好的通风条件。

县议会的红砖建筑。(谢月琴/大纪元)

宜兰县政府这几年力推有机,而今县府的县政大厅在每个星期五都辟有机市集,以做为有机小农与消费者的平台。

有趣的是,一般人来县政府,走的却是后门,因是座北朝南,且停车场在后面。星期例假日,只有办公厅上锁,其它空间都开放,很可惜许多人并不知道三楼有这么个漂亮的景点,县史馆则在星期一休馆。整体而言,县政中心十分融合协调,没有一点突兀,能在这里上班,着实是一种享受。

桂竹林秘径。(谢月琴/大纪元)


小舞台的设计。(谢月琴/大纪元)


大邓伯花凉亭。(谢月琴/大纪元)

交通资讯:

1.自行开车:国道五号→宜兰交流道→转台九线往罗东方向,再转进宜兰县政府。

2.公共运输:

a.搭火车或葛玛兰客运在宜兰站下车,转搭往南方澳的国光号,在宜兰县政府站下车。

b.搭首都客运行驶台九线全程车可直接在宜兰县政府站下车。

(责任编辑:郑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