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交趾陶注入文创 打开国际市场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6月22日报导】创新台湾系列报导(中央社记者黄国芳嘉义县22日电)从事交趾陶创作及寺庙建筑装饰设计的谢东哲,将传统工艺加入文化创意,不仅大幅提升竞争力,更打开国际市场。

近50岁的谢东哲出生于嘉义县新港乡板头村,这个村落属于风头水尾的贫瘠地方,当地老一辈总是说,这个村子毫无发展性,100年也都不会改变,下一代都要到外地打拼,谢东哲也不例外,16岁就当交趾陶与剪黏的学徒。

由于板头村紧邻云林县香火鼎盛的北港朝天宫,因此,早期剪黏、交趾陶匠师在工作时,让时常到朝天宫玩耍的谢东哲,十分佩服,从此对传统寺庙工艺产生浓厚兴趣,后来也如愿跟随姊夫陈忠正学习。

谢东哲担任学徒时,白天跟随匠师工作、晚上学画,辛苦、用心学习,于19岁时顺利出师,并于退伍后,自行创业,奔走台湾各地的寺庙进行剪黏工程。

人称“尪仔福”的交趾陶与剪黏名师洪坤福,当年从大陆厦门到嘉义县新港乡负责维修因地震毁损的奉天宫,洪坤福在新港招收很多徒弟,国家民族艺师林再兴是洪坤福的第三代传人,而陈忠正为第四代传人,谢东哲则是第五代。

谢东哲于29岁返乡创设“古笨港交趾陶工作室”,除了积极进修学识外,并在新港文教基金会理事长陈锦煌等人号召下,担任基金会文史组长,参与地方文史事务及古迹修复保存等领域,因此,对民俗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历年来从事交趾陶创作的谢东哲,获奖无数,于95年获得文建会工艺之家的肯定。因对文史工作、台湾史的研究,颇有心得,创作题材常跳脱传统,与台湾史及本土相关。而且,谢东哲更将传统的交趾陶工艺,注入文化创意,把创作触角延伸至日本、大陆及泰国等地。

交趾陶一般以忠孝节义或古圣先贤为题材,不过,谢东哲常以当地的文化背景,以及各庙宇不同的特色加入新创意,例如台南市西来庵文化馆镇馆之宝“西来庵事件交趾陶”,就是谢东哲创作,西来庵事件是日据抗日事件,民众可藉由传统工艺了解台湾历史事件。

谢东哲创作不计其数,包括台南市南鲲鯓代天府、高雄林园清水寺完成一座长10公尺、宽3.5公尺“西方极乐世界”交趾陶壁堵、嘉义县庆诚宫大殿1、2楼的交趾陶壁堵,以及去年才完成高雄左营龙虎塔的隧道交趾陶作品,让观光客赞叹不已。

新港奉天宫开台妈祖于民国96年飘洋到美国纽约“出巡”,表达台湾加入联合国心声,当时一同前往的谢东哲,对美国公共艺术涵盖文化创意内涵,相当震撼,返国后,便将文创内涵赋予创作的作品。

台中市宫原眼科老屋再生,吸引大批观光人潮,也成为文创朝圣的圣地,而在大厅的剪黏交趾陶作品,就是谢东哲的创作,其作品更获得大陆企业家的青睐,邀请至大陆江西的大楼会馆创作剪黏大壁画。

谢东哲成长的板头村,是新港乡偏僻、贫瘠的村落,94年时,集结村庄有志之士共同清理废弃铁道,并与姊夫陈忠正等人邀集年轻艺术家进驻,同时与村子的老匠师合作,利用新港剪黏、交趾陶技艺,贴出大壁画等交趾与剪黏的公共艺术作品。

游客走访板头社区大街小巷,不时可见“小孩子翻墙”、“拉着牛车的牛群”等生动交趾剪黏作品,还有令人惊艳的“原乡四季”、“三醉芙蓉”、“仲夏之夜”大壁画,谢东哲等匠师将庙宇工艺的剪黏交趾艺术,加入文创,变成生活空间艺术创作。

板头社区的交趾与剪粘艺术创作,近年来,每逢假日都吸引大批游客涌入,且在网路推波助澜下,农历过年期间,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造访,现在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艺术村庄。

板头社区吸引游客观光,为当地带来商机,有村民将休耕农田变成停车场,也有农民贩卖自家栽种的农产品,更有年轻人返乡帮忙,整个村落活络起来;谢东哲在担任社区协会理事长时,就逐步建立制度,希望摊贩能回馈社区,进一步照顾村庄的弱势家庭,将板头村打造成幸福艺术村庄。

谢东哲成立的古笨港交趾陶工作室,与姊夫陈忠正的板陶窑,是板头社区的主要产业,有数百位员工,大都是在地村民,谢东哲希望创造更多工作机会,让出外打拼的年轻人返乡工作,不仅能陪伴长辈,整个村庄也会变得有活力,打破耆老认为板头村百年不会发展的说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