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一个美国女孩的中国经历(上)

人气 2781

【大纪元2014年08月23日讯】【导读】一九九零年九月,一本描写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三十年经历的自传体小说《折射》在台湾出版发行。一九九四年八月,它的英文版也在台湾问世。《折射》作者韩秀出生在美国,她有着一副西方人的面孔,会讲一口地道的国语京腔。两岁时她被带到中国,三十二岁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美国,三十六岁时她开始用中文写作,迄今已经出版了三十余部著作。她曾荣获纽约第四届万人杰新闻文化奖和台北第二十四届中国文艺协会的文艺奖章。

作者韩秀与一代中国人有着一段共同的记忆。在《折射》一书中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的命运与无奈、痛苦与欢乐、幻灭与追求,它就像一道光影穿过历史云层,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人生百态。在《折射》一书的《序言》中韩秀这样写道: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一个伟大民族所遭遇的浩劫,却是永远不能忘怀的。尽管回忆往事是那般地痛彻心肺,但是韩秀还是决定用她的笔为那段历史做个见证,以表达她对中华民族的爱,和对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的眷恋。那么三十年的青春岁月韩秀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为您讲述《韩秀的故事》。

【旁白】一九四八年九月的一天,一艘美国军舰在茫茫的太平洋上行驶着,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和一男一女两个不到两岁的孩子,正在这艘从纽约开往上海的船上。男孩是这对夫妇的儿子,名叫约翰。女孩则是受人之托被带往上海的韩秀。而此时中国正处在内战的烽火硝烟中。两个孩子在甲板上嬉戏玩耍着,夫妇俩人却忧心忡忡,他们担心是否能顺利地把韩秀交给她的外婆。而正是这次旅行开启了这个美国女孩韩秀在中国三十年的人生旅程,等待着韩秀的将是怎样的命运呢?

【韩秀的故事】第一集 《蒙难中原》

【韩秀】我的父亲是一个美国的陆军武官,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他驻节重庆。大战结束以后他带我母亲回到美国,所以我出生在曼哈顿。可是在我一岁半的时候,我的母亲就把我交给了两个年轻人,居然就让我跟一岁半的一个小孩,跟着一对年轻的夫妻和他们的小孩,就一块漂洋过海到上海,而那时候我的父亲正驻节新西兰。

【旁白】韩秀的父亲名叫韩恩,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曾在重庆的美国驻华使馆工作,那是中国人民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当时盟军丢失了缅甸,滇缅公路被日本人切断,韩恩担任保证美国援华战略物资的“驼峰运输线”通畅的任务,他们协助中国政府装备和训练中国远征军,重新打开了滇缅公路,从日本人手里夺回了东南亚。当韩恩听说唯一的女儿要被送往中国的消息,而赶回美国时,韩秀已经在太平洋上漂泊了。直到一九六八年韩恩去世,父女俩竟只有韩秀出生时那一面之缘。

襁褓中的韩秀 (韩秀提供)

【韩秀】这一对年轻夫妻去中国的目地,是去接他们传教士的父母回美国。因为他们觉得中国的情况有改变,这种情形之下传教士家庭恐怕会受到影响,所以他们就要他们的父母回国。可是传教士他们有信仰,他们不愿丢下他们的信众不管,所以他们不要离开中国。但是孩子们知道那里的情况不是那么平安,就要接他们走。所以这一对夫妻就带着他们的小孩,到中国去接他们的父母,顺便把我交给我的外婆。

【旁白】经过近一个多月的航程,韩秀终于与从南京赶到上海来接她的外婆相见了。韩秀的外婆叫谢慧中,无锡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是一位既现代又传统的知识女性。

韩秀的外婆谢慧中 (韩秀提供)

【韩秀】外婆家里从前是有钱的人,娘家有很多很多土地,婆家也有很多土地。而且婆家非常开明,赵家的老先生觉得只有土地不够好,要发展工商业,所以就送他的儿子、儿媳妇到日本去学经济,并出资与国民政府合开交通银行。交通银行是第一个私人资本和国民政府合作的银行。回国后,我外婆在交通银行做事。我外公就在家里写字啊、唱京戏啊、和朋友聊天啊,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外公家那时候在上海,梅兰芳啊、马连良啊这些人都是家里头的常客。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有一段时间“蓄须明志”,完全不唱戏,但他的开销还是很大的,那时候我外婆也帮过他的忙,所以一九四九年后,梅兰芳先生很照顾我外婆。

【旁白】一九三七年,韩秀的外公去世后,外婆离开了婆家的家族企业交通银行,考入了国民政府的统计部工作。一九四九年,因等韩秀,她错过并失去了随国民政府去台湾的机会。

外婆深深地知道自己是韩秀唯一的依靠,要保护好这个小孙女儿,首先就要保护好自己。于是她带着韩秀从南京移居北京,并婉拒了当局的工作邀请,决定留在家里靠修补“缮本书”为生。用外婆的话说就是,自己是个旧式女人,一辈子只嫁一个男人,只给一个政府做事。

【韩秀】修补“缮本书”的技艺是外婆家祖传的,大约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外婆从小就在桌子旁边帮忙她的母亲修“缮本书”,所以她也学会了修书。等到她嫁人的时候,她的妈妈就把一卷工具和一个青布的卷囊,放在她的箱子底下,作为陪嫁。她嫁出去以后,在婆家她还帮她的公公修书。一九四九年以后,由于她不愿意加入任何一个单位,因为你进了一个单位以后,你就要受人管,所以她就在家靠修“缮本书”为生。

一九四九年的时候,很多人逃走了,许多书都流失出去,中国书店回收了这些书。我记得中国书店送书来的时候是用麻袋扛来的,然后外婆就要把这些书拿出来一本本地整理,看看书页与书页是不是能连起来,然后把那些断了的句子重新核对好;再把书的边边角角破损的地方修好。被虫咬的书、被雨淋过的书都可以修复好。修好了以后,先要在这钉书机上面把它们一册一册都钉好了,然后再在外面用木匣子装起来,木匣子由别人做,她只负责修书。中国书店是按件计酬,有时候我外婆带我一起去交书,她把书用一个包袱皮儿包好,然后坐三轮车到中国书店把书交了,拿了钱,有时候还在那书店里看看,买点什么书给我念。

【旁白】五十年代中期,外婆家搬到了离老舍先生家不远的干面胡同。韩秀常去老舍先生家玩,老舍常常讲故事给韩秀听。与许多围在老舍周围逢迎他的人不同,韩秀是诚实的,她听到好笑的地方,会笑个不停;听到难过的地方,她会大哭不止;而当她听得乏味时,她就毫无反应,因此老舍说:这孩子听了会哭、会笑的故事,我才写下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韩秀是老舍作品的第一个读者。

【韩秀】在我两岁时就开始接触这些中国文化界的有意思的人物。所以我小的时候,除了外婆教我《三字经》、《千家诗》这些以外,就是我和文化界的这些长辈们之间的来来往往,使得我在很小的年龄里头,就对文学有了一定的兴趣。

【旁白】韩秀的母亲很忙,家里常常只有韩秀和外婆两人。从外婆那里韩秀不仅听到整本的《三国》、《聊斋》、《西游记》等文学名著,也了解到了有关父亲、母亲,以及自己的身世。

韩秀的父亲韩恩(Willie Hanen),这是被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张父亲的照片。(韩秀提供)

一九五零年韩秀的母亲响应周恩来对海外中国知识份子的号召回到中国,并在北京某文艺团体工作。一九五二年,在“忠诚老实运动”中,她主动交代韩恩的所谓“罪行”,以表示对党的忠诚。文革中,她不仅自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使她的女儿韩秀的人生道路,从此变得异常地坎坷和艰辛。

一天,外婆拿出了一张照片给韩秀看,照片上的人戎装笔挺,英俊挺拔。他就是韩秀的父亲韩恩。这是韩秀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模样,她小心翼翼地把父亲的照片端端正正地挂在了自己的床头,并在心里暗暗地发誓:不管别人怎么诽谤父亲,作为他的女儿永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从这天起这个十二岁的女孩,变得沉默了。

此生不宜录取

【旁白】尊重长辈,彬彬有礼,使得韩秀深得周围大人们的喜爱。然而在同龄人中间,她却显得非常地孤单。高高的鼻子,卷卷的头发,使韩秀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不同。她曾哭着问外婆:我是谁?为什么我和他们不一样?外婆说:“记住,不一样不是不好。听外婆的话,好好念书”。对外婆的话韩秀似懂非懂,但却默默地记在了心里。不久,韩秀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一本《安徒生童话集》,丑小鸭的故事给了韩秀信心,从此,她在学业上更加用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从小学到中学,尽管韩秀的“麻烦”从没有断过,但在外婆的呵护和开导下,总算是平安地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转眼,韩秀就要高中毕业,准备高考了。

【韩秀】我是在北大附中毕业的,高考的时候,北大校长陆平还到考场来,对我们说:噢!你们四十八个考生都是北大附中的尖子,你们要全部都上北大。可是那个考场里头大概只有三、四个人进了大学,其他的人全部都被刷下来了。

【旁白】接到高考招生办公室的“不录取通知书”的时侯,韩秀并没有过分地惊讶,她有这个思想准备。到是她的数学老师为她打抱不平。

【韩秀】我的数学老师就跑到招生委员会去问哪。一问哪,说是那个卷子上盖了一个章,还有一个封条,封条上写着:此生不宜录取。那个时候我一直以为只有我一个人碰到这种事情,什么“此生不宜录取”。可是到二零零九年的时候我看了大陆出版的一本书,叫作《无声的群落》,谈的就是文革以前上山下乡的这一百多万人。结果我发现在这一百多万人里头,就有好几十万人都有“此生不宜录取”的经历,也就是说根本不是针对我一个人,而是针对一大批的所谓“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使得他们整个失学,就是没有任何机会上学了。

【旁白】真地没有希望了吗?这天学校的党委书记把韩秀叫了去,对她说,如果你能写一个声明,表示和父亲划清界限,断绝一切关系,你就可以上大学,否则,就要马上去农村插队。

【韩秀】在一九六四年那样的情况下,当然是只有上山下乡这条路可以走。因为我在中国的时候,几乎是一个外人。人人都觉得这个孩子是一个美国人的后代,而美国跟中国的关系,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的那个情况谁都知道。在这种情形之下我或者是上山下乡;或者是向学校的某一个方面低头,写一个东西说,和我的父亲划清界限之类。我觉得我不能做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旁白】“绝不背叛父亲”!这就是一个十七岁女孩的选择。然而,等待着韩秀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

插队山西

【旁白】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是一个不易让人忘怀的日子。这一天赫鲁晓夫下台,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而韩秀和四十多位高考没被录取的高中毕业生们,乘火车南下,作为全国第一批“集体插队”的试点人员,他们被安排到山西农村插队。据说这是当时北京市市长彭真的决定,他希望这批学生在他的老家──山西,安家落户,繁衍后代。

【韩秀】所以我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七年初,就在山西曲沃,它叫凤城公社联城大队,你看我记的多清楚啊。我就在那儿插队落户了。苦不苦呢?非常苦,生活非常艰苦。那儿是棉麦区,就是种棉花和麦子,所以农田里头的活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不会断的。可是那儿老乡特别好,他们不觉得我们这些人有什么问题,只要你活儿干得好,你干的骠悍,他就觉得你挺好的。

【旁白】没有“政治运动”的林城是美丽的,虽然地里的活儿非常繁重,但韩秀却过得相当快乐。她不仅跟村里的媳妇们学会了洗衣拆被,缝缝补补,她还学会了做鞋。由于韩秀干活卖力,做事做人都实实在在,很快得到了大伙儿的信任,成了大队广播站的广播员和小学的老师。一九六五年,农村开展“扫盲运动”,推广汉语拼音,韩秀又成了扫盲班的老师。

【韩秀】农村的文盲数量是非常非常大,所以农村借着“四清”的机会扫盲,也就是推广汉语拼音。我们有一个“送字上门”的这么一个活动,所以我就和农民、农村里的妇女,特别是妇女就有了比较多的接触。我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他们真地很是能吃苦,能忍辱负重,所有中国传统里边对妇女的压抑,在农村都是实际存在的。然而她们还得干农活,她们还得在家里头受各种各样的委屈,然后呢,她们还能够活的很精神,还能够活得很有趣儿。我就感觉到中国农村妇女的心理是非常非常微妙、非常有意思,但是又非常地有生命力。我在跟她们的接触中,我觉得比城里人简单很多很多。

韩秀的自传体小说《折射》 (转自www.koobe.com.tw)

【旁白】一九九三年,韩秀在她的自传体小说《折射》中写到:林城的这三年竟成了我在中国三十年生活中“天堂般”的岁月。然而,沉醉在快乐中的日子总是非常短暂地。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了。北京市长彭真当年将一大批出身不好的青年,下放到他的家乡山西的一揽子计划,被视为是个“阴谋”。

一九六七年,局势越来紧迫。从北京不断传来坏消息,韩秀的母亲被揪斗,外婆的家被抄了。抄家出来的东西被拿出去展览,其中包括韩秀父亲的照片、书籍,以及韩秀的出生证和护照等等。听说山西知青点已经派人去北京调查韩秀了。在知青中因家庭问题被打、被关,甚至被送精神病院的事件时有发生。

【韩秀】文革一起,你连在山西插队那个稳定都不存在了,因为北京的红卫兵要冲到山西去,要把彭真老家窝藏的那些狗仔子们都要揪出来。在那一阵混乱当中,我就只好亡命新疆,跑去更远的地方。因为我觉得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还有存活的指望。

我们那儿有一个水利工程师,他的妹妹就是从上海被发配到新疆的。他跟我说,那个地方刚初建,还很乱,还不太了解大家的根底,所以我就奔那儿去。那儿果然在招兵买马。幸亏山西我们林城大队和县里的负责人,都在他们被剥夺权力之前给我了一个“支边建设”的那么一个路条,所以我就可以把我自己安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算是“支边建设”的这么一个范畴,是个人支边,就这么着我就去了新疆,在那儿一待就是九年。

在新疆兵团时的韩秀(韩秀提供)

亡命新疆

【旁白】带着山西乡亲们教会她的十八般生存的武艺,韩秀踏上西行的列车。车轮转动,熟悉的景物被抛到了后边,令人伤感而又迷茫,又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了。

【韩秀】永远是去陌生的地方,不认得任何人。就像我生下来就是这样子,你不认得任何人,跟着两个陌生人漂洋过海;然后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外婆也是陌生人,由陌生人变成亲人。当然在很短时间里,外婆的呵护、外婆的教养,慢慢变成了亲人,这都是很好的事情。但是也只是很短的时间,你高中一毕业,你就又得走,又得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从城市连根拔起来丢到乡下。然后丢到乡下还不行,还得丢到边疆去。

【旁白】车到大同,韩秀决定转车回北京看看外婆。仅仅三年,物是人非。同大院住二楼的舒秀文阿姨死了;剧院的上官云珠阿姨跳楼了;韩秀最敬重的舒伯伯──老舍先生也跳湖了。原本韩秀家一溜六间的西厢房,现在仅剩下了一小间。韩秀到家的第二天,就被戴红袖标的人上门警告说,只能在家待三天,否则要去街道办临时户口。为免麻烦,三天后韩秀惜别了外婆,踏上西行的列车,开始了她亡命新疆的旅程。

【韩秀】其实早在一九六四年的时候,我曾经就问过学校,我说,我能不能去兵团哪?他们说,不成,兵团在边疆,你怎么能去呢!?所以我们这样的人在边疆他们都不放心,我估计怕我们逃跑了,怕我们越界,或做什么事情不是他们要的,所以你连去新疆的机会都没有,但是现在,对不起,我到新疆了。

【旁白】新疆,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五十年代初期,当局决定将驻新疆的十七万五千名军人就地集体转业、安家落户从事工农业生产,组建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同时征调了大批内陆其他省份的青壮年男女进疆,以调整兵团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性别比例。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兵团陆续建立了十五个师,韩秀所在的农三师就是其中之一。

【韩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三师呢,是一九六七年初建立起来,师部在麦盖堤。麦盖堤那个地方你要查地图,一查就查到了,就在塔甚拉马干沙漠差不多是中心了。我在的地方是巴楚。你从哈甚喀先坐火车到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坐一个礼拜的公共汽车到哈甚;然后从哈甚你骑上一匹马,从早晨天亮的时候你骑,一直跑到天黑,你就到巴楚了,就是那么个地方。

我在新疆的时候,我觉的我的全部的人生目地只剩了一个,就是“求生”,就是活着离开这个地方。活着离开那个地方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你必得对自己有一点保护的工作。比方说,你得想办法找一点好吃的;想办法有一点营养,要不然肯定是经受不起那样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我和维族老乡建立很好的关系。

他们也问过我,你从哪来的?我说,我是从很西边的地方来到。然后他们又问,是不是比麦加还远的地方?我说,是,比麦加还远,还要西边。所以他们就觉得我是他们自己人。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人都是从麦加以西来的人。他们不要从东边来的,因为那个太阳升的地方,他们觉得是和他们没有关系的一个地方,他们要的是从西边来的,或者从北边来的。因为他们跟俄国的关系很密切,有很多亲戚朋友。我在南疆的时候,百分之九十五的维吾尔人不懂中文,不会说你好、再见,完全不知道。百分之九十五的维吾尔人会讲俄文,所以我开始跟他们接触的时候是说俄文,后来才开始学维吾尔文,是这样子俄文一开始的时候是我们共通的一种语言,当然他们知道我来自西边。

邓小平办公室的字条

【旁白】一九七一年七月的一天,一架罕见的波音七零七飞机从中国新疆的天空掠过。为筹划中美建交而奔波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就在这架飞机上。而此时在万米之下的地面上,韩秀这位美国女孩正在为“活着”而挣扎着。多年之后她才知道,基辛格的“破冰之旅”,对于她的意义。

【韩秀】有时候我们也有特别的任务,比方说中巴修公路的时候,我们要把那些在公路线上死亡的人,挪到中国境内,把他们埋葬,有这么一个过程。那个时候在中巴边境的维吾尔人就跟我讲,他说,你看见没有?那边那个美国国旗,你看见没有?因为当时那边正好是美国在帮巴基斯坦修铁路,我们这边的公路上都是人海战术,什么镐啊、铁铦啊、炸药啊,都是这种原始的工具。而那边修铁路的根本就看不见几个人,都是机械化。他们每一个大机器上面都有一个美国国旗。然后维吾尔人就跟我说:看见没有那个美国国旗?我说,看见了。那你就过去啊,你就告诉他们说你是美国人就行了。我说,不可以。虽然那时候对“法律”这种东西没有什么概念,但是我还是知道,美国多半还是需要你手里有一张纸,说你是谁是谁,你才有机会,所以我就又退回来了。

【旁白】从一九七四年开始,各地下乡的知识青年陆续返城了,然而韩秀回城却遥遥无期。因不屈从于某参谋长的淫威,她的处境变得越来越糟。不但被派到最远的地方干最重的活,而且被迫搬入最差的地窖。在那些最黑暗、最孤独、最痛苦的岁月里,书成了韩秀的精神支柱。韩秀每天都对自己重复着一句话:“一定要活下来”。

【韩秀】那九年的生活让我看清楚了中国社会里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很多很多非常有志气、非常有思想的人被发配到那边,在那边劳动改造,甚至死在那边。所以让我感觉到中国这个政权,它基本上的态度是这样子的,如果能够改造你,它就改造你;但是如果它不能改造你,它就要消灭你,它基本上是这么样的一个态度。在这六十年的政权里边,它的基本态度没有改变,基本上就是这个作法。

我们在世界上很多的专制的国家里头,大概都发现同样的作法,它不只是针对知识份子,也针对其它的阶层。当人们对于很多事情有怀疑的时候,他就觉得你必需要接受思想上的改造。但是如果你不能接受思想上的改造,那我们就把你送到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够苦、够累,你很容易生病、你很容易死掉,就是在身体上让你彻底的消亡,这是一种办法,这种办法也行之有效。

【旁白】一九七六年二月的一天,韩秀突然被告知母亲被“解放”了,她那两大本厚厚的档案材料,被清理得只剩下两片纸了。作为独生女,按政策她可以困退回京,但团里说还要等北京知青办的通知,然而真正改变韩秀命运的却是一张字条。

【韩秀】我在那又熬了好几年,一九七六年,忽然从邓小平办公室来了一个条子,字条内容是:“此人不宜留在新疆”,就好像当年的“此生不宜录取”一样。不管怎么样,我马上就扎个小包,赶快启程回北京……

【下集预告】韩秀终于活着回到了北京,被抄走的美国护照和出生纸终于物归原主,她决定开始实施她的回国计划。这是一条充满恐怖与惊险的归国之旅。请继续关注《韩秀的故事》第二集《艰难返国》。

——转自《新唐人电视台》

相关新闻
【透视中国】辛灏年:民族主义的使命(下)
辛灏年:为什么说“祖国在危险中”
【透视中国】吴国光:精致的宣传与控制(下)
【透视中国】 吴国光:政治与革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