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广场

颜丹:中国包揽“搞笑诺贝尔奖”不是童话

【大纪元2014年09月21日讯】1900年6月,世界著名的“诺贝尔奖”诞生之际,或许人们从不曾想像,多年后的1991年会有另一个同名却不同义的“搞笑诺贝尔奖”新鲜问世。就在今年9月19日,“第24个首届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在哈佛大学隆重举行。这个由哈佛大学的一份名为《不可思议研究年鉴(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的刊物所设立的特殊奖项,仅从因其举办的颁奖典礼每年都以“首届”来命名以及那个“不可思议的研究”的刊物名称上,就能明显的感觉到无论是颁奖典礼还是奖项,都具足了嘲弄、讽刺的意味。

事实上,这个被定义为搞笑的“诺贝尔奖”,原本在创立者的意图中是想要达到“初看觉得好笑,再看发人深省”的效果的。从那些因何获奖的事件、缘由中,我们不难发现,“搞笑诺贝尔奖”不但能博众一乐,更重要的是将让世人对研究了半天却毫无现实意义的科学成果、以及奇葩到足以引起反思的获奖者进行更加深入的审视和剖析。在幽默的基调中,在嘲弄的氛围中,这个“诺贝尔奖”似乎在寻求另一种与前不同的诙谐方式,让人们对“科学不容调侃、责任不可儿戏”的理念牢记于心。

于是,包括生物、医学、物理、和平、经济、文学等固定奖项,以及公共卫生、考古、营养学等随机奖项在内的各类奖项都是直奔这一目标与意图而来。以2014年因研究鞋底和香蕉皮之间的摩擦力而获得物理奖的日本学者、2013年因利用小鼠研究音乐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而获得医学奖的日、中、英研究团队、2012年因考察人们在端着咖啡杯走动时咖啡的溅出情况而获得流体力学奖的美国科学家为例,这些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的科学实验以及看似乐在其中、却忘了科学研究的本质与初衷的获奖者们,他们之所以让人忍无可忍的为之颁上“搞笑诺贝尔奖”,则正是因为他们的行为除了无效、无意义到不得不倍受耻笑、唾弃之外,就再无其它。

这似乎让人想到了那些台上因无厘头的表演太过拙劣而被台下观众仍垃圾、掷果皮的演员。然而此番公然举行颁奖典礼,为那些与拙劣演员类似的专家、学者颁发其搞笑程度能够得上“诺贝尔奖”荣誉的奖项,不过是在以一种更为文明的、化怒气为笑声的批判方式引起人们对公理、对责任的关注与共鸣。既然是批判,那么除了科学领域之外,自然也少不了社会中另外一些与利益挂钩、更需监督力量的涉及经济、政治的各个领域。

源自“搞笑诺贝尔奖”的第一手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不少金融机构就被颁发了“经济学奖”。以2009年“发明如何将小银行变成大银行,又变成小银行”的冰岛四间银行的行政总裁、董事及审计师,以及2010年“创造并推行了一种新的引资途径——将财政收入最大化,并将世界经济(或仅是其中一部分)中的金融风险最小化”的高盛、美国国际集团、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公司、美林证券的行政高管和总裁们为例,他们采取的那些犹如绕口令一般的解决危机的办法,其实只是为自己变相吸金、谋利而寻找托词和箭靶而已。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做法或许才是导致金融危机埋下伏笔、持续衍生的重要动因。

此外,问题频现的官僚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也毫无例外的被聚焦于各类奖项的颁奖台上。2009年因将“Prawo Jazdy(驾照)”一词误读为某驾驶者的姓名而对其发出超过50张的交通违规罚单的爱尔兰国家警署就被颁发了“文学奖”。这种将“一语双关”的文学修辞运用的太过投入、却已然忘了己身之责的搞笑言行无疑是令人不耻的。2012年美国政府审计署(GAO)也因发布了一份标题为“Defense Management: Actions Need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Efforts to Estimate Costs of Reports and Studies(防务管理:需要采取行动来评估对诸项报告和研究的花费的估计的努力的影响)”的报告而获得了这一奖项。这种类似“报告关于准备报告的成本所需措施的报告”不得不让人们将视线停留在那些本应高效尽职、但却没事找事、只是做着无用功的公职人员之上。

除了对失职的嘲讽,还有对暴政的揭露。2001年一位名叫“马里诺斯卡斯”的立陶宛人因想让游客体验立陶宛被苏联占领时期的劳改营生活,而建造了一座“斯大林主题公园”。在致力于和平、文明、非暴力的现代社会,这种期待看到文明倒退、非人境遇重现的极度扭曲心态,只能被无语的嘲讽为“够‘和平奖’的级别”了。2013年这一但愿能在颁奖时唤醒当事人“和平”意识的奖项,再次颁给了规定“在公共场合鼓掌是非法行为”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以及以鼓掌之罪名逮捕了一名独臂男子的该国警方。

说到这儿,中国人或许有些按捺不住了。这个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却能在中国找到无数对号入座者的“搞笑诺贝尔奖”,一经网络报导之后,前来驻足品评、竞相留言热议的人可谓是络绎不绝。不少网贴都在“质问”,几十年来,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本就少得可怜,如今“搞笑”版分明实至名归,怎么仍是轮不上中国人呢?还有人不容分说、直切主题,已然开始自行讨论“地沟油到底算化学奖,还是医学奖”,“身中11刀、手脚被捆、丢河中死亡后,经调查为自杀是什么奖”,“又发行了多少亿人民币的中央银行比津巴布韦央行及行长,谁更该获‘数学奖’”……事实上,这些争先恐后的提名之声不过只是抛砖引玉而已,旁观者无不觉得意犹未尽,似乎大家都未能指出道明那个最应该获奖的究竟是花落谁家,都无法统计中国到底存在着多少名副其实的获奖者。

一片嘈杂的争议声中,只有一人高喊了一句:“据说这个奖项把中国排除在外了,因为中国一旦参选,将包揽全部奖项”。逗哏之侧,自然不能少了捧哏。于是,“我们这没有这个奖,毕竟维稳、和谐之声无处不在”的完美回应,为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捧逗表演划上了完满的句号。由此可见,即便“搞笑诺贝尔奖”的提名与中国无缘,但其实中国不断上演的各种奇葩丑剧早已实现了哗众取宠的搞笑效果,只是“家丑不可外扬”的偏执之下,硬拿封锁当遮羞布罢了。

责任编辑: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