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感悟



笔者书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题材的游仙诗。题目“吟”是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李白在仙气飘飘的大都会绍兴写下这首传世之作,记述了诗人丰富曲折、辉煌流丽的梦境,道出了想要求仙问道的原因,表达了超凡脱俗的志向。



〈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意小解:

第一句诗人就把天姥山与渤海上著名的三座仙岛——蓬莱、方丈、瀛洲——之一的神山相提并论,从一开始就提示读者,绍兴附近气势恢弘的天姥山也是神仙居所,而且比起烟波浩渺中的瀛洲,与当地人们更贴近。李白在梦中飞越湖光山色,来到了那座仙山。

第二段李白攀上高山,在半山腰看到海上日出,同时听到空中二十八宿之一天鸡星官的报晓。李白欣赏着山间美景,在盘桓的山路上前行,不觉天色已晚。此时突然黑熊咆哮,神龙吟啸,震撼了山泉与森林。电闪雷鸣之后,一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本来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仙界的日月却照亮了着金银做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儿作的天马,神仙们从云中纷纷飘下。老虎弹琴,凤鸾拉车,密密麻麻的仙人们排成行列而来。李白忽然感到惊魂动魄,恍惚间被惊醒,起来后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这段迷人的诗句,使人欣赏到了色彩鲜艳、变化莫测,赋予魅力,引人入胜的神仙世界。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其中。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美梦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

第三段李白感叹人世间的欢乐也如梦境般短暂,自古以来人间万事都像东流的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要与朋友们分别了,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寻访名川大山。我李白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难开心颜!

写作背景

李白年轻时有求取功名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名声大造。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召李白到长安。李白信誓旦旦,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初到长安,李白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的功名梦从此破灭。李白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一同往山东游览,后来李白南下会稽(绍兴)时创造此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整体感知

诗人通过这首诗告诉朋友们,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他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已经看破红尘,知道了人世间功名利禄的追求就如同这场梦游一样,到头来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最终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符合道义的气节是永恒的。一个人能达到那样高尚的精神境界就可以看到那美妙的仙界,但只有自己真正完全同化于宇宙的大道之中,才能进入那神圣的永恒。他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是追求那些世间如梦幻般的荣华富贵,而是要返本归真。所以他要去寻仙访道。

他写仙界的美丽,正是反衬人世的丑恶;写了悟“人生无常”,正是对一些利欲熏心的权臣贵戚的鄙弃,不跟他们同流合污;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达超凡脱俗的志向,积极地走上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之路。他求仙问道前留下了那千古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