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料

《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卷‧布衣 赶 弹 纺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衣料第二‧棉布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用棉衣御寒,不分贵贱。棉花在古书叫枲麻(指大麻的雄株,不是棉花),各地都有种植。有木棉(木棉科树棉)、草棉(锦葵科棉属草本)两种,花有白、紫两种颜色。种植白棉的占十分之九,紫棉占十分之一。棉花在春天播种,秋天结花,棉桃先裂开的逐天摘取,不是在同时摘取。棉花絮与棉子黏在棉桃内,需要用轧花、脱子的赶车才能将二者分开。棉花去子后用弹弓弹松。作棉被、棉衣的棉花,就加工到这一步就可以了。弹后在木板上将棉花搓成长条,再在纺车上牵引棉绪纺成棉纱。然后将棉纱绕到篗子上,就可牵经织布了。纺织能手一人手握三个纺锤,把三根棉纱纺在锭子上(纺得太快会使棉纱不坚韧)。

棉布各地都有生产,但织造技术是松江最好,浆染技术是芜湖最好。棉纱纺得紧密,布就结实,纺得松,布就不结实。浆染布时用的碾石采用江北所产的性冷而质细的石料,每块好的碾石值十两银子。用这种碾石碾布时不易发热而且纱线紧密且不松散。芜湖的大染店特别注重用好的碾石。广东是棉布的集中地,却偏偏用远处产的碾石,一定是经过试验后才这样作的。衣服穿旧时浆洗,也习惯在性冷的石板上锤打,也是同样的道路。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外国朝鲜织布方法与中国一样,只有西洋布不知道其原料,也不知道其机织技术。棉布可织出云花、斜纹、象眼等花纹,都是仿照花机原理制成的。但既然称为布衣,织成平纹也就可以了。十户人家中必有织机,不需要附图。

原文

《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卷‧布衣 赶 弹 纺

凡棉布御寒,贵贱同之。棉花古书名麻,种遍天下。种有木棉、草棉两者,花有白、紫二色。种者白居十九,紫居十一。凡棉春种秋花,花先绽者逐日摘取, 取不一时。其花粘子于腹,登赶车而分之。去子取花,悬弓弱化。为挟纩漫衾袄者,就此止功。弹后以木板擦成长条以登纺车,引绪纠成纱缕。然后绕矍牵经就织。 凡纺工能者一手握三管纺于铤上。捷则不坚。

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民烧,则缕紧不松泛。鞠湖巨店首尚佳石。广南为布薮而偏取远产,必有所试矣。为衣敝浣,犹尚寒砧捣声,其义亦犹是也。

外国朝鲜造法相同,惟西洋则未核其质,并不得其机织之妙。凡织布去花、斜文、象眼等,皆仿花机而生义。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织机十室必有,不必具图。#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