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借地养命的泰北聚落,与人类学家黄树民

透过人类学,了解归属不定的农村

“泰北金三角”地区的云南人,家人过世时是烧纸作的“假护照”,让逝者可以拿着护照到处移动。为什么会有这个文化现象?中研院黄树民院士,分享过往田野调查看见的故事。

黄树民用质朴的笑容,回忆先前在“泰北金三角”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生活,这里住着一群群 1950 年代因为政治情势而逃离家园,到了异地四处求生的云南人。

本文所述的“泰北金三角”地区,许多从中国撤退的云南人,经过缅甸跋涉至此求生,也就是黄树民进行田野调查的聚落所在。(资料来源/黄树民提供 图片重制/张语辰)

 

从云南逃到泰北,复杂的民族认同

七八九年级生对于这段历史可能感到陌生,但这段际遇,透过柏杨所着的《异域》保存下来,并曾翻拍为刘德华等人主演的电影。在 1950 年代,千余名国民政府军与云南人于国共内战中节节败退,从云南撤退进入缅甸,但却受到缅甸政府武力驱赶,最后容身于泰国北部,于 1980 年代终于被泰国政府接纳为公民,成为边境的屏障和缓冲。

以上这段文字试图简要地传达历史渊源,但过程的复杂与辛苦程度,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定论。这些人失去了政治归属,也缺乏经济援助,在被山河切割的山坡地区艰辛地生存,一方面开垦建立农业村落,一方面也参与国际贩毒行为。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想争论,他们到底算是中国人?台湾人?还是泰国人?黄树民说了一个在当地看见的小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台湾,家人过世时,会烧纸作的车子或房子,但在泰北金三角地区的云南人聚落,家人过世时是烧纸作的“假护照”,让逝者可以拿着护照到处移动。

这呈现出当地复杂的民族认同,由于历史际遇,身处泰北金三角地区的云南人,不认为身份证件是一个绝对的标准,不一定要属于一个政治实体,或被贴上任何一个标签限制属性。最重要的是借地养命,好好活下去。

在泰北金三角地区的一个村子口,有着一座拱门,两旁以汉字写着“皇恩浩荡”,但并非指中国的皇,而是泰国普密蓬国王,因为 1980 年时泰国普密蓬国王让这些逃离中国的云南人变成泰国公民,走出难民身份。(图片来源/黄树民提供)

 

从种植毒品原料,转变为永续农业

泰北金三角地区的村落有大有小,约有 30 多个。黄树民团队进行田野调查的村落人口较多一些,将近一万人,其他小村落约为几十人、几百人。

自古以来,泰北金三角地区的国家界线并不是很清楚,各个少数民族是跨界存在的,要辨别哪些人来自云南、哪些人来自广东,身份证件不一定会显示,而复杂的国族认同也模糊了识别线索。

有别于过往种植鸦片的艰苦生活,现今泰北金三角地区的云南人们,转型经营热带水果业相当成功,几乎每一家都有一个小卡车,将水果载到市集贩售,维持不错的经济状况。当地云南人表示:“ 1964 年来这边定居时,穷得要去帮周边泰国农民种田收割,但现在情况相反了,变成周边农村的泰国人要来帮忙耕作。”这些热带水果不但以新鲜的方式贩售,也加工成罐头销售到国外。

位在泰北金三角地区的云南人们,如何在山坡地依靠农业赚到钱、生存下去?会不会造成环境的破坏?

为了找出答案,当时在美国 Iowa State University 教导“永续农业”学程的黄树民,受到云南大学杨慧教授的邀请,再加上清迈大学的地理学和土壤学教授、研究生等人,于 2002~2008 年期间前往泰北金三角地区进行田野调查,采样分析土质与水流的成分,并访问当地的云南人农民。

黄树民与云南大学、清迈大学团队,选择芒果、玉米、荔枝树农地,检测当地农作对水土成分的影响。(图片来源/黄树民提供 图说重制/张语辰)

“我们在村子外面选了不同的农地,芒果园、玉米田、荔枝园,后来还有柑橘园,定期到这边采土,其中包含干季和旱季各采一次,分析土壤里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确认该种农业生产会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黄树民说明。

(左图)清迈大学土壤学教授,在果园坡地建造水泥槽,检测下雨后有多少泥土被冲刷下来。(右图)清迈大学的研究生,定期在农田附近小溪取水,检测有无化学肥料的铅污染。(图片来源/黄树民提供 图说重制/张语辰)

根据实地检测发现,土壤中空气和水分的渗透率表现,最好的是原始森林,呈现出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而玉米这种季节性作物,最不适于山坡耕种,一遇到下雨,表土就会被冲走。

考量经济生存,若非得在山坡耕作,芒果、柑橘果树较能保持水土,因为木本科的植物为长年生长,根会扎入土地中。

根据检测,森林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渗透率最好,其次为芒果园和柑橘园,而玉米田是最差的。 I 型为一般种植方式,O 型为在树木与土壤接触的地方,挖一圈盆状凹槽容纳肥料、汇聚水流。( 本资料采样期间为2003/10/24~2004/6/13,土壤深度为 0~40 公分,横轴单位为 m3m-3 )

(资料来源/黄树民提供 图说重制/林婷娴、张语辰)

从小课本有教山区要注重水土保持,但当人们得在“生存”与“生态”之间要做出选择时,饿着的肚皮总会让指尖指向生存。黄树民团队希望透过实证的田野调查,提醒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时,多照顾土地一些,将“永续农业”放在心中,无论是泰北金三角的山坡农地,或是作为台湾高山蔬菜区的借镜。

种族,是历史与偏见的产物

柑橘、荔枝、玉米是人们挥汗耕作的产物,而在人类学家黄树民的眼中,“种族”则是历史与偏见的产物。

黄树民回想起,当年刚入学台大人类学系时,有一个很特别的报到活动,每位新生要被测量头围、头长与肤色等,这其实是“体质人类学”的观测工作。体质人类学最重要的目的,是从生物演化角度,藉由实际观测资料,探究各种人类的体质差异与种族概念。

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学名为 Homo sapiens),但事实上,“你是哪种人”却是后天的地理、历史、偏见所界定,并非与生俱来。

从人类学这个观点,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泰北金三角地区的云南人们,经历过往的纷纷扰扰,早已无法界定为中国人、台湾人、或泰国人,而对于这些云南人而言,考量经济与文化因素,也已发展出各自的身份认同。

田野调查最大的乐趣、也重要的事──透过实地所见所闻,挑战自己的偏见。

本文所介绍的田野调查于 2008 年结束,而黄树民于 2013、2014年又再次回到泰北金三角。“虽然这个聚落很偏远,但是很奇特,完全是全球世界的缩影,你在外面看到的战争斗争、权力更迭,都用缩小版的形式体现在这个聚落里。”黄树民感慨地描述当地的社会变化。至于农业经济活动,许多农民则于山坡地改种咖啡树,因为市场价格较好。

只要有人,就有江湖,藉由生产活动也和环境一起谱出各种值得探究的故事。生活在 Google 普及的键盘调查时代,若对某个地区有所好奇,不如实地走访、亲眼探索,将能获得颠覆既定印象的惊喜或感悟。@#

──转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本文限网站刊登)

责任编辑:杨真